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官渡的解释

官渡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年春月,公还至昌邑。张杨将杨丑杀杨。眭固又杀丑,以其众属袁绍,屯射犬。夏月,进军临河,使史涣、曹仁渡河击之。固使杨故长史薛洪、河内太守缪尚留守,自将兵北迎绍求救。与涣、仁相遇犬城,交战;大破之,斩固。公遂济河,围射犬。洪、尚率众降,封为列侯。还军敖仓。以魏种为河内太守,属以河北事。初,公举种孝廉。兖州叛,公曰:“唯魏种且不弃孤也。”及闻种走,公怒曰:“种不南走越、北走胡;不置汝也!”既下射犬,生擒种。公曰:“唯其才也!”释其缚而用之。是时,袁绍既并公孙瓒,兼州之地,众余万,将进军攻许。诸将以为不可敌。公曰:“吾知绍之为人:志大而智小;色厉而胆薄;忌克而少威;兵多而分画不明;将骄而政令不。土地虽广,粮食虽丰,适足以为吾奉也!”秋月,公进军黎阳;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、北海、东安;留于禁屯河上。月,公还许,分兵守官渡。冬月,张绣率众降,封列侯。月,公军官渡。袁术自败于陈,稍困。袁谭自青州遣迎之,术欲从下邳北过;公遣刘备、朱灵要之,会术病死。程昱、郭嘉闻公遣备,言于公曰:“刘备不可纵。”公悔,追之不及。备之未东也,阴与董承等谋反。至下邳,遂杀徐州刺史车胄,举兵屯沛。遣刘岱、王忠击之,不克。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,封为列侯。」篇,“官渡”解释为地名。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官渡桥村。是决定曹操与袁绍争夺统一北方主导权的著名战场。与赤壁之战、猇亭之战构成确定三国鼎立版图基本格局的三大战役。现今尚有土垒遗存,名为曹公台。此外附近还有曹操井、袁绍岗、逐鹿营等与官渡之战史事相关的地名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桓阶字伯绪,长沙临湘人也。仕郡功曹,太守孙坚举阶孝廉。除尚书郎,父丧还乡里。会坚击刘表战死,阶冒难诣表乞坚丧,表义而与之。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,表举州以应绍。阶说其太守张羡曰:“夫举事而不本于义,未有不败者也。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,晋文逐叔带以纳王。今袁氏反此;而刘牧应之,取祸之道也。明府必欲立功明义,全福远祸,不宜与之同也。”羡曰:“然则何向而可?”阶曰:“曹公虽弱,仗义而起;救朝廷之危,奉王命而讨有罪:孰敢不服?今若举郡保江,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,不亦可乎!”羡曰:“善。”乃举长沙及旁郡以拒表,遣使诣太祖。太祖大悦。会绍与太祖连战,军未得南。而表急攻羡,羡病死;城陷,阶遂自匿。久之,刘表辟为从事祭酒,欲妻以妻妹蔡氏。阶自陈已结婚,拒而不受,因辞疾告退。」篇,“官渡”解释为地名。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。是曹操与袁绍决战的战场。这一战役的胜利,使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现今还有土垒遗存,称中牟台,又名曹公台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孙破虏讨逆传中的「建安年,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。策阴欲袭许,迎汉帝;密治兵,部署诸将。未发,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。先是,策杀贡;贡小子与客,亡匿江边。策单骑出,猝与客遇。客击伤策,创甚。请张昭等谓曰:“中国方乱;夫以吴、越之众,江之固,足以观成败。公等善相吾弟!”呼权,佩以印绶,谓曰:“举江东之众,决机于两阵之间,与天下争衡,卿不如我;举贤任能,各尽其心,以保江东,我不如卿。”至夜卒,时年。权称尊号,追谥策曰长沙桓王;封子绍为吴侯,后改封上虞侯。绍卒,子奉嗣。孙皓时,讹言谓奉当立,诛死。」篇,“官渡”解释为地名。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官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