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夷吾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列子》力命篇中的「管夷吾、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,同处于齐。管夷吾事公子纠,鲍叔牙事公子小白。齐公族多宠,嫡庶并行。国人惧乱。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,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。既而公孙无知作乱,齐无君,二公子争入。管夷君与小白战于莒道,射中小白带钩。小白既立,胁鲁杀子纠,召忽死之,管夷吾被囚。鲍叔牙谓桓公曰:“管夷吾能,可以治国。”桓公曰:“我雠也,愿杀之。”鲍叔牙曰:“吾闻贤君无私怨,且人能为其主,亦必能为人君。如欲霸王,非夷吾其弗可。君必舍之!”遂召管仲。鲁归之齐,鲍叔牙郊迎,释其囚。桓公礼之,而位于高、国之上,鲍叔牙以身下之,任以国政,号曰仲父。桓公遂霸。管仲尝叹曰:“吾少穷困时,尝与鲍叔贾,分财多自与;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。吾尝三仕,三见逐于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遭时也。吾尝三战三北,鲍叔不以我为怯,知我有老母也。公子纠败,召忽死之,吾幽囚受辱;鲍叔不以我为无耻,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也!”此世称管、鲍善交者,小白善用能者。然实无善交,实无用能也。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,非更有善交,更有善用能也。召忽非能死,不得不死;鲍叔非能举贤,不得不举;小白非能用雠,不得不用。及管夷吾有病,小白问之,曰:“仲父之病病矣,可不讳。云至于大病,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?”夷吾曰:“公谁欲欤?“小白曰:“鲍叔牙可。“曰:“不可。其为人也,洁廉善士也,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,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使之理国,上且钩乎君,下且逆乎民。其得罪于君也,将弗久矣。”小白曰:“然则孰可?”对曰:“勿已,则隰朋可。其为人也,上忘而下不叛,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。以德分人谓之圣人;以财分人谓之贤人。以贤临人,未有得人者也;以贤下人者,未有不得人者也。其于国有不闻也,其于家有不见也。勿已,则隰朋可。”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,不得不薄;非厚隰朋也,不得不厚。厚之于始,或薄之于终;薄之于终,或厚之于始。厚薄之去来,弗由我也。」篇,“管夷吾”解释为:即管仲。名夷吾,谥曰“敬仲”,史称管子。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周穆王的后代。管仲少时丧父,老母在堂,生活贫苦,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,为维持生计,与鲍叔牙合伙经商;后从军,到齐国,几经曲折,经鲍叔牙力荐,为齐国上卿(即丞相),被称为“春秋第一相”,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,所以又说“管夷吾举于士”。管仲的言论见于《国语·齐语》,另有《管子》一书传世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列子》杨朱篇中的「杨朱曰:“古语有之:‘生相怜,死相捐。’此语至矣。相怜之道,非唯情也;勤能使逸,饥能使饱,寒能使温,穷能使达也。相捐之道,非不相哀也;不含珠玉,不服文锦,不陈牺牲,不设明器也。”“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。管夷吾曰:‘肆之而已,勿壅勿阏。’晏平仲曰:‘其目奈何?’夷吾曰:‘恣耳之所欲听,恣目之所欲视,恣鼻之所欲向,恣口之所欲言,恣体之所欲安,恣意之所欲行。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,而不得听,谓之阏聪;目之所欲见者美色,而不得视,谓之阏明;鼻之所欲向者椒兰,而不得嗅,谓之阏颤;口之所欲道者是非,而不得言,谓之阏智;体之所欲安者美厚,而不得从,谓之阏适;意之所欲为者放逸,而不得行,谓之阏性。凡此诸阏,废虐之主。去废虐之主,熙熙然以俟死,一日、一月,一年、十年,吾所谓养。拘此废虐之主,录而不舍,戚戚然以至久生,百年、千年、万年,非吾所谓养。’“管夷吾曰:‘吾既告子养生矣,送死奈何?’晏平仲曰:‘送死略矣,将何以告焉?’管夷吾曰:‘吾固欲闻之。’平仲曰:‘既死,岂在我哉?焚之亦可,沉之亦可,瘗之亦可,露之亦可,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,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,唯所遇焉。’管夷吾顾谓鲍叔、黄子曰:‘生死之道,吾二人进之矣。’”」篇,“管夷吾”解释为:即管仲。名夷吾,谥曰“敬仲”,齐国颍上(今安徽颍上)人,史称管子。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周穆王的后代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言语 第二中的「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。于时,江左营建始尔,纲纪未举。温新至,深有诸虑。既诣王丞相,陈主上幽越、社稷焚灭、山陵夷毁之酷,有《黍离》之痛。温忠慨深烈,言与泗俱,丞相亦与之对泣。叙情既毕,便深自陈结,丞相亦厚相酬纳。既出,欢然言曰:“江左自有管夷吾,此复何忧!”」篇,“管夷吾”解释为:即管仲,春秋时代齐国人,齐桓公的宰相,辅助齐桓公成为霸王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中的「陆绩字公纪,吴郡吴人也。父康,汉末为庐江太守。绩年岁,于江见袁术。术出橘,绩怀枚;去,拜辞,堕地。术谓曰:“陆郎,作宾客而怀橘乎?”绩跪答曰:“欲归遗母。”术大奇之。孙策在吴,张昭、张纮、秦松为上宾,共论“海未泰,(须)唯当用武治而平之”。绩年少末坐,遥大声言曰:“昔管夷吾相齐桓公,合诸侯,匡天下:不用兵车。孔子曰:‘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’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,而惟尚武;绩虽童蒙,窃所未安也!”昭等异焉。绩容貌雄壮;博学多识,星历、算数无不该览。虞翻旧齿名盛;庞统荆州令士,年亦差长:皆与绩友善。孙权统事,辟为奏曹掾。以直道见惮,出为郁林太守,加偏将军,给兵千人。绩既有躄疾,又意(在)存儒雅,非其志也。虽有军事,著述不废。作《浑天图》,注《易》释《玄》,皆传于世。预自知亡日,乃为辞曰:“有汉志(士)民,吴郡陆绩;幼敦《诗》、《书》,长玩《礼》、《易》。受命南征,遘疾遇厄;遭命不(幸)永。呜呼悲隔!”又曰:“从今以去,年之外,车同轨,书同文。恨不及见也。”年卒。长子宏,会稽南部都尉。次子叡,长水校尉。」篇,“管夷吾”解释为:即管仲。管仲字夷吾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韩愈中的「送孟东野序」篇,“管夷吾”解释为:即管仲,春秋时齐国的贤相,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,著有《管子》。申不害:春秋时郑国人,法家学术的代表,著有《申子》。慎到:战国时赵国人,著有《慎子》。田骈(pián):战国时齐国人,著有《田子》,今已失传。邹衍:战国时齐国人,阴阳家,著有《终始》、《大圣》、《主运》。尸佼:战国时鲁国人,著有《尸子》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