騩山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二卷 西山经-西山一经中的「又西二百五十里,曰騩山,是錞于西海,无草木,多玉。凄水出焉,西流注于海,其中多采石、黄金,多丹粟。」篇,“騩山”解释为:騩(ɡuī)山,今青海西宁日月山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二卷 西山经-西山一经中的「凡西经之首,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,凡十九山,二千九百五十七里。华山冢也,其祠之礼:太牢。羭山神也,祠之用烛,斋百日以百牺,瘗用百瑜,汤其酒百樽,婴以百珪百璧。其余十七山之属,皆毛牷用一羊祠之。烛者,百草之未灰,白席采等纯之。」篇,“騩山”解释为:騩(ɡuī)山,山名,可能为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。冢:这里指大的山神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二卷 西山经-西次三经中的「又西一百九十里,曰騩山,其上多玉而无石。神耆童居之,其音常如钟磐。其下多积蛇。」篇,“騩山”解释为:騩(ɡuī)山,山名,今甘肃、青海、新疆三省(区)交界处的当金山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三经中的「又东十里,曰騩山,其上有美枣,其阴有?琈之玉。正回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其中多飞鱼,其状如豚而赤文,服之不畏雷,可以御兵。」篇,“騩山”解释为:騩(ɡuī)山,山名,在今河南新安县北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九经中的「又东一百四十里,曰騩山,其阳多美玉、赤金,其阴多铁,其木多桃枝、荆、芭。」篇,“騩山”解释为:山名,今湖北秭归县将军山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诡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