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国语》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上-司马子长中的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厎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乃如左丘无目,孙子断足,终不可用,退而论书策,以舒其愤,思垂空文以自见。」篇,“《国语》”解释为:是一部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的书。左丘明失明后著《国语》,首见于此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「初,肃善贾、马之学,而不好郑氏。采会同异,为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论语》、《礼》、《左氏》解;及撰定父朗所作《易传》:皆列于学官。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、宗庙、丧纪轻重,凡百余篇。时乐安孙叔然,受学郑玄之门,人称东州大儒。征为秘书监,不就。肃集《圣证论》以讥短玄,叔然驳而释之。及作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例,《毛诗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传、《国语》、《尔雅》诸注,又注书余篇。自魏初征士敦煌周生烈,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,亦历注经传,颇传于世。」篇,“《国语》”解释为:书名。又名《春秋外传》。相传为左丘明撰,实际成书在战国时期。分为周、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八国语,着重记述各国人物言论,创分国记事体例。内容可作《左传》的补充和参证。《尔雅》:书名。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。由汉初学者递相增补而成。今存十九篇。分类解释词语。唐宋时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一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阚泽字德润,会稽山阴人也。家世农夫,至泽好学。居贫无资,常为人佣书,以供纸笔;所写既毕,诵读亦遍。追师论讲,究览群籍,兼通历数。由是显名,察孝廉,除钱唐长。迁郴令。孙权为骠骑将军,辟补西曹掾。及称尊号,以泽为尚书。嘉禾中,为中书令,加侍中。赤乌年,拜太子太傅,领中书如故。泽以经传文多,难得尽用;乃斟酌诸家,刊约《礼》文及诸注说,以授宫,为制行出入及见宾仪。又著《乾象历注》,以正时日。每朝廷大议,经典所疑,辄咨访之。以儒学勤劳,封都乡侯。性谦恭笃慎,(官)宫府小吏,呼召对问,皆为抗礼。人有非短,口未尝及。容貌似不足者,然所闻少穷。权尝问:“书传篇赋,何者为美?”泽欲讽喻以明治乱,因对贾谊《过秦论》最善:权览读焉。初,以吕壹奸罪发闻,有司穷治,奏以大辟;或以为“宜加焚裂,用彰元恶”。权以访泽,泽曰:“盛明之世,不宜复有此刑。”权从之。又诸官司有所患疾,欲增重科防,以检御臣下;泽每曰“宜依礼、律”:其和而有正,皆此类也。年冬卒。权痛惜感悼,食不进者数日。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,亦修身积学,称为儒者。著《国语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传》注,讲授常数人。权为吴王,拜固议郎。自陆逊、张温、骆统等,皆拜之。黄武年为尚书仆射,卒。」篇,“《国语》”解释为:书名。又名《春秋外传》。相传为左丘明撰,实际成书在战国时期。分为周、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八国语。着重记载各国人物的言论,创分国记事的体例。内容可作《左传》的补充和参证。《公羊》:书名。即《公羊传》。又称《公羊春秋》。解释《春秋》的“三传”之一。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。属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,着重阐述《春秋》的“大义”,是研究战国、秦、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。《穀梁传》:书名。解释《春秋》的“三传”之一。旧题穀梁赤撰。体裁与《公羊传》相近,是研究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《史记》世次」篇,“《国语》”解释为:国别体记言史书,又称《春秋外传》。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,记载周、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八国之事,起自周穆王十二年(前990),终于周贞定王十六年(前453)。太子晋:姬晋,周灵王长子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