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上-张平子中的「张衡不乐久处机密,阳嘉中,出为河间相。时国王骄奢,不遵法度,又多豪右并兼之家。衡下车,治威严,能内察属县,奸滑行巧劫,皆密知名,下吏收捕,尽服擒。诸豪侠游客,悉惶惧逃出境。郡中大治,争讼息,狱无系囚。时天下渐弊,郁郁不得志,为《四愁诗》。屈原以美人为君子,以珍宝为仁义,以水深雪雰为小人。思以道术相报,贻于时君,而惧谗邪不得以通。其辞曰:」篇,“河间”解释为:王国名。治乐成县,故城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。相:即国相,官名。汉沿袭秦朝实行郡县制,但又以部分郡县分封王侯,时人称为郡国。被封的王只能享受封区内的赋税收入,没有行政权力,行政权力掌握在国相手里。国相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,相当于郡太守,秩二千石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「常林字伯槐,河内温人也。年岁,有父党造门,问林:“伯先在否?汝何不拜!”林曰:“虽当下客,临子字父,何拜之有?”于是咸共嘉之。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,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,便收之;考责钱谷赎罪,稽迟则夷灭宗族:以崇威严。林叔父挝客,为诸生所白,匡怒收治;举宗惶怖,不知所责多少,惧系者不救。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:“王府君以文武高才,临吾鄙郡。鄙郡表里山河,土广民殷,又多贤能;惟所择用。今主上幼冲,贼臣虎据,华夏震栗,雄才奋用之秋也。若欲诛天下之贼,扶王室之微,智者望风,应之若响;克乱在和,何征不捷?苟无恩德,任失其人,覆亡将至;何暇匡翼朝廷,崇立功名乎?君其藏之!”因说叔父见拘之意。彪即书责匡,匡原林叔父。林乃避地上党,耕种山阿。当时旱蝗,林独丰收;尽呼比邻,升斗分之。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。陈、冯姓,旧族冠冕。张杨利其妇女,贪其资货。林率其宗族,为之策谋。见围余日,卒全堡壁。并州刺史高幹表为骑都尉,林辞不受。」篇,“河间”解释为:郡名。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。壁:坞壁。东汉末年战乱,北方出现了不少以宗族同乡关系为联系纽带,以豪强大族为武装首领,以周围的壁垒为防御凭借的居民村落,当时称为坞壁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中的「翻有子。第子汜最知名,永安初,从选曹郎为散骑中常侍。后为监军使者,讨扶严,病卒。汜弟忠,宜都太守。耸,越骑校尉,累迁廷尉,湘东、河间太守。昺,廷尉,尚书,济阴太守。」篇,“河间”解释为:这里是西晋郡名。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