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淮阴的解释

淮阴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中-阮元瑜中的「每览古今所由改趣,因缘侵辱,或起瑕舋,心忿意危,用成大变。若韩信伤心于失楚,彭宠积望于无异,卢绾嫌畏于已隙,英布忧迫于情漏,此事之缘也。孤与将军,恩如骨肉。割授江南,不属本州,岂若淮阴捐旧之恨?抑遏刘馥,相厚益隆,宁放朱浮显露之奏?无匿张胜贷故之变,匪有阴构贲赫之告,固非燕王、淮南之舋也。而忍绝王命,明弃硕交,实为佞人所构会也。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指淮阴侯韩信。捐旧之恨:指丢失原来楚王封位的怨恨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陆逊传中的「吕蒙称疾,诣建业。逊往见之,谓曰:“关羽接境,如何远下?后不当可忧也?”蒙曰:“诚如来言,然我病笃。”逊曰:“羽矜其骁气,陵轹于人。始有大功,意骄志逸;(得)但务北进,未嫌于我。有相闻病,必益无备;今出其不意,自可擒制。下见至尊,宜好为计。”蒙曰:“羽素勇猛,既难为敌。且已据荆州,恩信大行;兼始有功,胆势益盛:未易图也。”蒙至都,权问:“谁可代卿者?”蒙对曰:“陆逊意思深长,才堪负重,观其规虑,终可大任;而未有远名,非羽所忌:无复是过。若用之,当令外自韬隐,内察形便,然后可克。”权乃召逊,拜偏将军、右部督,代蒙。逊至陆口,书与羽曰:“前承观衅而动,以律行师;小举大克,何巍巍!敌国败绩,利在同盟,闻庆拊节;想遂席卷,共奖王纲。近以不敏,受任来西;延慕光尘,思禀良规。”又曰:“于禁等见获,遐迩欣叹。以为将军之勋,足以长世。虽昔晋文城濮之师,淮阴拔赵之略:蔑以尚兹!闻徐晃等步骑驻旌,窥望麾葆。操猾虏也,忿不思难;恐潜增众,以逞其心;虽云师老,犹有骁悍。且战捷之后,常苦轻敌;古人杖术,军胜弥警。愿将军广为方计,以全独克。仆书生疏迟,忝所不堪;喜邻威德,乐自倾尽;虽未合策,犹可怀也。傥明注仰,有以察之。”羽览逊书,有谦下自托之意,意大安,无复所嫌。逊具启形状,陈其可擒之要。权乃潜军而上,使逊与吕蒙为前部,至即克公安、南郡。逊径进,领宜都太守,拜抚边将军,封华亭侯。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,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。逊请金、银、铜印,以假授初附。是岁建安年,月也。逊遣将军李异、谢旌等,将千人,攻蜀将詹晏、陈凤。异将水军,旌将步兵,断绝险要;即破晏等,生降得凤。又攻房陵太守邓辅、南乡太守郭睦,大破之。秭归大姓文布、邓凯等,合夷兵数千人,首尾西方。逊复部旌,讨破布、凯。布、凯脱走,蜀以为将。逊令人诱之,布帅众还降。前后斩获招纳,凡数万计。权以逊为右护军、镇西将军,进封娄侯。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指淮阴侯韩信。拔赵:前 204 年,韩信率汉军数万人,在井陉(今河北井陉县西北)击败赵军二十万,俘虏赵王,杀死赵军主将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九十二《淮阴侯列传》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茶经》目录-七之事中的「淮阴图经》:“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。”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楚州的淮阴郡,所辖范围即山阳县,就是如今的江苏省淮安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十三卷 海内东经中的「泗水出鲁东北而南,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,注东海,入淮阴北。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郡名,在今江苏淮阴市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司马迁中的「报任安书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指韩信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轼中的「留侯论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指淮阴侯韩信,刘邦曾屯兵在广武,与楚军相峙,其时韩信大破齐国,并派遣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“假王”。刘邦一听便勃然大怒,破口大骂。忽然觉得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,见张良在旁不动声色,便连忙改口道:“大丈夫既平定诸侯,要做就做个真王,何必要做什么假王!”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轼中的「超然台记」篇,“淮阴”解释为指西汉大将淮阴侯韩信。韩信曾于潍河岸破楚军二十万,汉初因谋反罪被杀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建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