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圭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周礼》春官 宗伯-大宗伯中的「以玉作六瑞,以等邦国。王执镇圭,公执桓圭,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。」篇,“桓圭”解释为:一种长九寸、刻有桓(宫室的柱子)形的圭。公执桓圭,象征协助天子安定天下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周礼》秋官 司寇-大行人中的「以九仪辨诸侯之命,等诸臣之爵,以同邦国之礼,而待其宾客。上公之礼:执桓圭九寸,缫藉九寸,冕服九章,建常九斿,樊缨九就,贰车九乘,介九人,礼九牢,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,立当车轵,摈者五人,庙中将币,三享;王礼,再祼而酢,飨礼九献,食礼九举,出入五积,三问、三劳。诸侯之礼:执信圭七寸,缫藉七寸,冕服七章,建常七斿,樊缨七就,贰车七乘,介七人,礼七牢,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,立当前疾,摈者四人,庙中将币,三享;王礼,壹祼而酢,飨礼七献,食礼七举,出入四积,再问,再劳。诸伯执躬圭,其他皆如诸侯之礼。诸子执谷璧五寸,缫藉五寸,冕服五章,建常五斿,樊缨五就,贰车五乘,介五人,礼五牢,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,立当车衡,摈者三人,庙中将币,三享;王礼,壹祼不酢,飨礼五献,食礼五举,出入三积,壹问,壹劳。诸男执蒲璧,其他皆如诸子之礼。」篇,“桓圭”解释为:及下文信圭、躬圭、谷璧、蒲璧,皆参见《春官·大宗伯》注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欧阳修中的「相州昼锦堂记」篇,“桓圭”解释为:古时帝王、三公祭祀朝聘时所执玉器。衮裳:古时帝王或三公穿的礼服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皇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