击节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赞-袁彦伯中的「诜诜众贤,千载一遇。整辔高衢,骧首天路。抑挹玄流,俯弘时务。名节殊涂,雅致同趣。日月丽天,瞻之不坠。仁义在躬,用之不匮。尚想重晖,载挹载味。后生击节,懦夫增气。」篇,“击节”解释为:本指用手或拍板以调节乐曲。此指拍节以表示激赏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「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。因轻兵袭舒,掩得其民而还;复远遣斥候,观相径要,欲图寿春。权以为不可。赤乌中,魏司马宣王谋欲攻恪;权方发兵应之,望气者以为不利,于是徙恪屯于柴桑。与丞相陆逊书曰:杨敬叔传述清论,以为:“方今人物凋尽,守德业者不能复几;宜相左右,更为辅车;上熙国事,下相珍惜。又疾世俗好相谤毁,使已成之器,中有损累;将进之徒,意不欢笑。”闻此喟然,诚独击节。愚以为君子不求备于人。自孔氏门徒大数千,其见异者人;至于子张、子路、子贡等之徒,亚圣之德,然犹各有所短,“师辟由喭”、“赐不受命”。岂况下此,而无所阙?且仲尼不以数子之不备而引以为友,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也。加以当今取士,宜宽于往古。何者?时务纵横,而善人单少;国家职司,常苦不充。苟令性不邪恶,志在陈力;便可奖就,骋其所任。若于小小宜适、私行不足,皆宜阔略,不足缕责。且士诚不可纤论苛克,苛克则彼贤圣犹将不全。况其出入者邪?故曰以道望人则难,以人望人则易,贤愚可知。自汉末以来,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,所以更相谤讪,或至于祸;原其本起,非为大雠;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,而责人专以正义。夫克己不如礼,则人不服;责人以正义,则人不堪。内不服其行,外不堪其责,则不得不相怨;相怨生,则小人得容其间;得容其间,则至之言,浸润之谮,纷错交至;虽使至明至亲者处之,犹难以自定。况已为隙,且未能明者乎?是故张、陈至于血刃,萧、朱不终其好:本由于此而已。夫不舍小过,纤微相责;久乃至于家户为怨,国无复全行之士也。恪知逊以此嫌己,故遂广其理而赞其旨也。会逊卒,恪迁大将军,假节,驻武昌,代逊领荆州事。」篇,“击节”解释为:用手打节拍。类似现今的鼓掌。表示赞赏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「张文潜哦苏、杜诗」篇,“击节”解释为:用手或拍板打节拍,以示激赏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