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经国的解释

经国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中-张平子中的「“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,忘民怨之为仇也。好殚物以穷宠,忽下叛而生忧也。夫水所以载舟,亦所以覆舟。坚冰作于履霜,寻木起于蘖栽。昧旦丕显,后世犹怠。况初制于甚泰,服者焉能改裁?故相如壮上林之观,扬雄骋羽猎之辞,虽系以‘ 墙填堑’,乱以‘收罝解罘’,卒无补于风规,衹以昭其愆尤。臣济奓以陵君,忘经国之长基。故函谷击柝于东,西朝颠覆而莫持。凡人心是所学,体安所习。鲍肆不知其臭,翫其所以先入。《咸池》不齐度于蛙咬,而众听或疑。能不惑者,其唯子野乎?”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理国家。长基:长久基业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笺-杨德祖中的「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,流千载之英声,铭功景钟,书名竹帛,斯自雅量素所畜也,岂与文章相妨害哉?辄受所惠,窃备矇瞍,诵咏而已,敢望惠施,以忝庄氏!季绪璅璅,何足以云。反答造次,不能宣备,修死罪死罪。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国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上-杜元凯中的「其发凡以言例,皆经国之常制,周公之垂法,史书之旧章。仲尼从而修之,以成一经之通体。其微显阐幽,裁成义类者,皆据旧例而发义,指行事以正褒贬。诸称“书”“不书”“先书”“故书”“不言”“不称”“书曰”之类,皆所以起新旧,发大义,谓之变例。然亦有史所不书,即以为义者,此盖《春秋》新意,故传不言凡,曲而畅之也。其经无义例,因行事而言,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,非例也。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国。常制:常法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二-魏文帝中的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于翰墨,见意于篇籍,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故西伯幽而演《易》,周旦显而制礼,不以隐约而弗务,不以康乐而加思。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,惧乎时之过已。而人多不强力,贫贱则慑于饥寒,富贵则流于逸乐。遂营目前之务,而遗千载之功。日月逝于上,体貌衰于下,忽然与万物迁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。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理国家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二-韦弘嗣中的「胜敌无封爵之赏,获地无兼土之实。技非六艺,用非经国。立身者不阶其术,征选者不由其道。求之于战阵,则非孙、吴之伦也;考之于道艺,则非孔氏之门也。以变诈为务,则非忠信之事也;以劫杀为名,则非仁者之意也。而空妨日废业,终无补益。是何异设木而击之,置石而投之哉?且君子之居室也,勤身以致养,其在朝也,竭命以纳忠。临事且犹旰食,而何暇博弈之足耽。夫然,故孝友之行立,贞纯之名章也。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理国家。《春秋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礼,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者也。”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吊文-陆士衡中的「元康八年,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,游乎秘阁,而见魏武帝遗令,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。客曰:“夫始终者,万物之大归;死生者,性命之区域。是以临丧殡而后悲,睹陈根而绝哭。今乃伤心百年之际,兴哀无情之地,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,而未识情之可无乎?”机答之曰:“夫日食由乎交分,山崩起于朽壤,亦云数而已矣。然百姓怪焉者,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,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?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,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。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,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。雄心摧于弱情,壮图终于哀志。长筭屈于短日,远迹顿于促路。呜呼!岂特瞽史之异阙景,黔黎之怪颓岸乎!观其所以顾命冢嗣,贻谋四子,经国之略既远,隆家之训亦弘。又云:‘吾在军中,持法是也。至小忿怒、大过失,不当效也。’善乎,达人之谠言矣。持姬女而指季豹,以示四子曰:‘以累汝。’因泣下。伤哉!曩以天下自任,今以爱子托人。同乎尽者无余,而得乎亡者无存。然而婉娈房闼之内,绸缪家人之务,则几乎密与!又曰:‘吾婕妤妓人,皆著铜爵台。于台堂上施八尺床、 帐,朝晡上脯糒之属。月朝十五,辄向帐作妓。汝等时时登铜爵台,望吾西陵墓田。’又云:‘余香可分与诸夫人。诸舍中无所为,学作履组卖也。吾历官所得绶,皆著藏中。吾余衣裘,可别为一藏,不能者,兄弟可共分之。’既而竟分焉。亡者可以勿求,存者可以勿违,求与违不其两伤乎?悲夫!爱有大而必失,恶有甚而必得。智惠不能去其恶,威力不能全其爱。故前识所不用心,而圣人罕言焉。若乃系情累于外物,留曲念于闺房,亦贤俊之所宜废乎!”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。」篇,“经国”解释为治理国家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九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