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轲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邹阳中的「臣闻“忠无不报,信不见疑”,臣常以为然,徒虚语耳。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,白虹贯日,太子畏之;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,太白食昴,昭王疑之。夫精诚变天地,而信不谕两主,岂不哀哉!今臣尽忠竭诚,毕议愿知,左右不明,卒从吏讯,为世所疑。是使荆轲、卫先生复起,而燕秦不寤也,愿大王熟察之。昔玉人献宝,楚王诛之;李斯竭忠,胡亥极刑。是以箕子阳狂,接舆避世,恐遭此患。愿大王察玉人、李斯之意,而后楚王、胡亥之听,毋使臣为箕子、接舆所笑。臣闻比干剖心,子胥鸱夷,臣始不信,乃今知之。愿大王熟察,少加怜焉。」篇,“荆轲”解释为:战国末期卫国人,为行刺秦始皇的著名勇士。燕丹:燕国太子丹。他曾在秦国为人质,秦王很不尊重他,他逃回燕国后,厚养荆轲等勇士,意欲刺杀秦王报仇雪耻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邹阳中的「狱中上梁王书」篇,“荆轲”解释为:战国末期人,曾经替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,事败身亡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轼中的「留侯论」篇,“荆轲”解释为:战国时齐人,曾受托于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赢政,事败身死。聂政:战国时韩人,为严仲子谋刺韩相韩傀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井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