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师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纪行上-曹大家中的「乃遂往而徂逝兮,聊游目而遨魂。历七邑而观览兮,遭巩县之多艰。望河洛之交流兮,看成皋之旋门。既免脱于峻崄兮,历荥阳而过卷。食原武之息足,宿阳武之桑间。涉封丘而践路兮,慕京师而窃叹。小人性之怀土兮,自书传而有焉。」篇,“京师”解释为:指京城洛阳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京师之野,于时处处。”京师之称始于此。《春秋公羊传·桓公九年》:“京师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大也。师者何?众也。天子之居,必以众大之辞言之。”窃叹:暗自叹息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音乐下-马季长中的「融既博览典雅,精核数术,又性好音,能鼓琴吹笛。而为督邮,无留事,独卧郿平阳邬中。有雒客舍逆旅,吹笛,为《气出》《精列》相和。融去京师逾年,暂闻甚悲而乐之。追慕王子渊、枚乘、刘伯康、傅武仲等箫、琴、笙颂,唯笛独无。故聊复备数,作《长笛赋》。其辞曰:」篇,“京师”解释为:指洛阳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情-曹子建中的「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。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,其辞曰:」篇,“京师”解释为:此指当时京都洛阳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符命-扬子云中的「天人之事盛矣,鬼神之望允塞。群公先正,罔不夷仪;奸宄寇贼,罔不振威。绍少典之苗,著黄、虞之裔,帝典阙者已补,王纲弛者已张。炳炳麟麟,岂不懿哉?厥被风濡化者,京师沉潜,甸内匝洽,侯、卫厉揭,要、荒濯沐。而术前典,巡四民,迄四岳,增封泰山,禅梁父,斯受命者之典业也。盖受命日不暇给,或不受命,然犹有事矣。况堂堂有新,正丁厥时,崇岳、渟海、通渎之神,咸设坛场,望受命之臻焉。海外遐方,信延颈企踵,回面内向,喁喁如也。帝者虽勤,恶可以已乎?宜命贤哲,作《帝典》一篇,旧三为一,袭以示来人,摛之罔极。令万世常戴巍巍,履栗栗,臭馨香,含甘实,镜纯粹之至精,聆清和之正声,则百工伊凝,庶绩咸喜,荷天衢,提地釐,斯天下之上则已,庶可试哉!」篇,“京师”解释为:国都。沉潜:浸润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一中的「止雨如祷雨」篇,“京师”解释为:此指汉代都城长安。长安,汉代都城,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公里,北距渭水南岸约2公里。元骆天骧《类编长安志》卷一曰:“长安,厥壤肥饶,四面险固,被山带河,外有洪河之险,西有汉中、巴、蜀,北有代马之利,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。”宋程大昌《雍录》卷二曰:“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,长安也者,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。”《三辅黄图》序曰:“汉高祖有天下,始都长安,实曰西京,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。”《三秦记》曰:“长安,地皆黑壤。城中今赤如火,坚如石。父老所传,尽凿龙首山为城。”《三辅黄图》卷一曰:“汉之故都,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宫城,自栎阳徙居此城,本秦离宫也。初置长安城,本狭小,至惠帝更筑之。”刘庆柱《地下长安》说:“都城长安,是在秦咸阳城渭南地区秦兴乐宫、章台、南宫(即甘泉宫)、官社、诸庙等基础之上建设的。”长安城的建设,自汉高祖开始建未央宫与长乐宫,汉惠帝时修筑城墙并建东市、西市,长安城的建设初具规模。汉武帝时大兴土木,建明光宫、桂宫、建章宫,扩建上林苑并开凿昆明池,长安城的建设达到顶峰。《三辅黄图》卷一曰:“(长安城)高三丈五尺,下阔一丈五尺,上阔九尺,雉高三坂,周回六十五里。城南为南斗形,北为北斗形,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。”王仲殊《汉代考古学概说》说:“经1957年和1962年两次实测,东面城墙长约6000米,南面城墙长约7600米,西面城墙长约4900米,北面城墙长约7200米;四面城墙总长约25700米,合汉代六十二里强,基本上与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索隐及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注引《汉旧仪》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的记载相符。全城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。”刘庆柱《关中记辑注》也说:“长期以来,一些人认为长安城的规划者是以天上的‘北斗’和‘南斗’形状为根据设计长安城蓝图的。我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人们的附会。产生这种说法的历史原因是:一些古代文人要神话皇权、神话皇帝,皇帝都城自然也在神话之列。在古代,长安城被说成‘斗城’恐怕就是这种神话活动的产物。关于长安城为‘斗城’之说不见于汉代文献记载,魏晋始有此说。魏晋时代玄学兴盛,这种说法产生于那时是可以理解的。我认为长安城南、北形如‘南斗’和‘北斗’的原因,应该是汉初修筑长安城时因地制宜所致。汉代渭河在长安城北三里,北城墙紧邻当时渭河南岸。此段渭河系西南向东北流向,岸边城墙与河道方向平行。北城墙上所辟厨城门、洛城门,为了便于守卫,在城门东部城墙均向北突出。这样就使斜直的城墙出现了几处弯折,因而形成了北城墙的‘北斗’形状。至于南城墙则因长乐宫、未央宫修筑在前,城墙营筑在后,因而南城墙只能是沿着已修好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宫墙营建,加之长乐宫西南有高庙建筑,为了将其包括于城内,故南城墙既不平直,中部又向外凸出,呈现出所谓‘南斗’之形。”刘庆柱《古代都城考古揭示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》说:“作为西汉王朝都城的汉长安城,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,主要表现在考古发现都城中规模最大的皇宫——未央宫,大朝正殿的‘前殿’是都城规模最大、最高宫殿建筑;宗庙与社稷分列皇宫左右;市场居于皇宫之北;都城基本为方形,每面各辟3座城门,一门三道。这一都城形制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理论《周礼·考工记》的‘匠人营国,方九里,旁三门。国中九经九纬,经涂九轨。左祖,右社;面朝后市’的最早实践版。”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