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积石的解释

积石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宫殿-王文考中的「瞻彼灵光之为状也,则嵯峨?嵬,峞巍 。吁!可畏乎,其骇人也。迢峣倜傥,丰丽博敞,洞 乎,其无垠也。邈希世而特出,羌瑰谲而鸿纷。屹山峙以纡郁,隆崛岉乎青云。郁坱圠以嶒 , 缯绫而龙鳞。汩硙硙以璀璨,赫 而烛坤。状若积石之锵锵,又似乎帝室之威神。崇墉冈连以岭属,朱阙岩岩而双立;高门拟于阊阖,方二轨而并入。」篇,“积石”解释为山名。即今之阿尔玛卿山。在青海东南部,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,为昆仑山脉中支。黄河绕流东南侧。主峰玛卿岗日,终年积雪,富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矿藏。锵锵(qiāng):高大雄伟貌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哀伤-司马长卿中的「刻木兰以为榱兮,饰文杏以为梁。罗丰茸之游树兮,离楼梧而相撑。施瑰木之欂栌兮,委参差以槺梁。时仿佛以物类兮,象积石之将将。五色炫以相曜兮,烂耀耀而成光。致错石之瓴甓兮,象玳瑁之文章。张罗绮之幔帷兮,垂楚组之连纲。」篇,“积石”解释为积石山。古人以为是黄河发源之处。将将(qiāng):高峻之貌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陆士衡中的「或曰:“吴、蜀唇齿之国,蜀灭则吴亡,理则然矣。”夫蜀,盖藩援之与国,而非吴人之存亡也。何则?其郊境之接,重山积险,陆无长毂之径;川厄流迅,水有惊波之艰。虽有锐师百万,启行不过千夫;舳舻千里,前驱不过百舰。故刘氏之伐,陆公喻之长蛇,其势然也。昔蜀之初亡,朝臣异谋,或欲积石以险其流,或欲机械以御其变。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,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,固无可遏之理,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。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,即荆、杨而争舟楫之用,是天赞我也,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。逮步阐之乱,凭宝城以延强寇,重资币以诱群蛮。于时大邦之众,云翔电发,悬旌江介,筑垒遵渚,襟带要害,以止吴人之西,而巴、汉舟师,沿江东下。陆公以偏师三万,北据东坑,深沟高垒,按甲养威。反虏踠迹待戮,而不敢北窥生路,强寇败绩宵遁,丧师太半;分命锐师五千,西御水军,东西同捷,献俘万计。信哉,贤人之谋,岂欺我哉!自是烽燧罕警,封域寡虞。陆公殁而潜谋兆,吴衅深而六师骇。夫太康之役,众未盛乎曩日之师,广州之乱,祸有愈乎向时之难,而邦家颠覆,宗宙为墟。呜呼!“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”,不其然与!」篇,“积石”解释为在长江中堆积石块。李周翰注:“谓吴朝臣见蜀亡,恐祸将及吴,或谋欲积石以遏江水,令流迅以为险阻。”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穆天子传》卷一中的「丙寅,天子属官效器,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,用申八骏之乘。以饮于枝洔之中,积石之南河。」篇,“积石”解释为山名。郭璞注:“山名。今在金城河关县南,河出北山而东南流。”洪颐煊校注:“注‘关’本讹作‘间’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‘积石山在金城郡河关县西南。’今改正。”顾颉刚云:“他们从河宗国走了两天即到积石,足见积石即在河套,又在昆仑之东,和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说在昆仑西的不同。自从西向渡河之后到了积石,在他的意想中,积石是河套西北角的一座山。从积石以下就是南河,他(《穆传》作者)大概要穆王沿了贺兰山南行。”钱伯泉云:“唐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:‘黄河源出大昆仑,经于阗,入盐泽,东南潜行,至吐谷浑界积石山,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。’大积石山在今青海西宁南约五百多里,不当西行孔道;小积石山在今青海湖东北,这里的‘积石之南河’及‘枝洔’,当指今湟水。穆王由此西进柴达木盆地。”南河:黄河南面的支流。王贻樑云:“诸说大多未能细审文义,而未悟穆王此时只是在河套西北角而尚未离开河套。或者只顾去印证古地名,自然谬误百出。唯顾颉刚先生最具慧眼,其说可确信无疑。只是具体当今何山难以确定……南河,即今黄河主道,古时因在黄河(今乌加河)之南而得名南河。”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溷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