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箕子的解释

箕子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论语》微子篇中的「微子去之,箕子为之奴,比干谏而死。孔子曰:“殷有三仁焉。”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纣王的叔父。纣王暴虐无道,箕子曾向他进谏,纣王不听,箕子便假装发疯,被降为奴隶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荀子》臣道篇 第十三中的「从命而利君谓之顺,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;逆命而利君谓之忠,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;不恤君之荣辱,不恤国之臧否,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,谓之国贼。君有过谋过事,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;大臣父兄,有能进言于君,用则可,不用则去,谓之谏;有能进言于君,用则可,不用则死,谓之争;有能比知同力,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,君虽不安,不能不听,遂以解国之大患,除国之大害,成于尊君安国,谓之辅;有能抗君之命,窃君之重,反君之事,以安国之危,除君之辱,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,谓之拂。故谏争辅拂之人,社稷之臣也,国君之宝也,明君之所尊厚也,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。故明君之所赏,暗君之所罚也;暗君之所赏,明君之所杀也。伊尹箕子可谓谏矣,比干子胥可谓争矣,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,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。传曰:“从道不从君。”此之谓也。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商朝纣王的叔父,因为劝纣王而被囚禁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邹阳中的「臣闻“忠无不报,信不见疑”,臣常以为然,徒虚语耳。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,白虹贯日,太子畏之;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,太白食昴,昭王疑之。夫精诚变天地,而信不谕两主,岂不哀哉!今臣尽忠竭诚,毕议愿知,左右不明,卒从吏讯,为世所疑。是使荆轲、卫先生复起,而燕秦不寤也,愿大王熟察之。昔玉人献宝,楚王诛之;李斯竭忠,胡亥极刑。是以箕子阳狂,接舆避世,恐遭此患。愿大王察玉人、李斯之意,而后楚王、胡亥之听,毋使臣为箕子、接舆所笑。臣闻比干剖心,子胥鸱夷,臣始不信,乃今知之。愿大王熟察,少加怜焉。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殷纣王的叔父,因纣王昏庸暴虐,箕子装疯避祸。阳:假装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一-东方曼倩中的「于是吴王戄然易容,捐荐去几,危坐而听。先生曰:“接舆避世,箕子被发佯狂,此二子者,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。使遇明王圣主,得赐清宴之闲,宽和之色,发愤毕诚,图画安危,揆度得失,上以安主体,下以便万民,则五帝三王之道,可几而见也。故伊尹蒙耻辱、负鼎俎、和五味以干汤,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。心合意同,谋无不成,计无不从,诚得其君也。深念远虑,引义以正其身,推恩以广其下,本仁祖谊,褒有德,禄贤能,诛恶乱,总远方,壹统类,美风俗,此帝王所由昌也。上不变天性,下不夺人伦,则天地和洽,远方怀之,故号圣王。臣子之职既加矣,于是裂地定封,爵为公侯,传国子孙,名显后世,民到于今称之,以遇汤与文王也。太公、伊尹以如此,龙逢、比干独如彼,岂不哀哉!故曰谈何容易。”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殷末的贤臣,因见比干被杀,假装发疯以保全自身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「濊貊,南与辰韩,北与高句丽、沃沮接,东穷大海,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;户万。昔箕子既适朝鲜,作条之教以教之;无门户之闭,而民不为盗。其后余世,朝鲜侯(淮)准,僭号称王。陈胜等起,天下叛秦,燕、齐、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。燕人卫满,魋结夷服,复来王之。汉武帝伐灭朝鲜,分其地为郡。自是之后,胡、汉稍别。无大君长;自汉以来,其官有侯邑君、老,统主下户。其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。其人性愿悫,少嗜欲,有廉耻,不请(句丽)丐。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,衣服有异。男女衣,皆著曲领;男子系银花,广数寸,以为饰。自单单大山岭以西属乐浪;自岭以东县,都尉主之:皆以濊为民。后省都尉,封其渠帅为侯;今不耐濊,皆其种也。汉末更属句丽。其俗重山川,山川各有部分,不得妄相涉入。同姓不婚。多忌讳,疾病死亡,辄捐弃旧宅,更作新居。有麻布,蚕桑作绵。晓候星宿,豫知年岁丰约。不以珠玉为宝。常用月节祭天,昼夜饮酒歌舞,名之为“舞天”;又祭虎以为神。其邑落相侵犯,辄相罚责生口牛马,名之为“责祸”。杀人者偿死,少寇盗。作矛长丈,或数人共持之,能步战。乐浪檀弓出其地。其海出班鱼皮。土地饶文豹;又出果下马,汉桓时献之。正始年,乐浪太守刘茂、带方太守弓遵,以岭东濊属句丽,兴师伐之。不耐侯等举邑降。其年,诣阙朝贡;诏更拜不耐濊王。居处杂在民间,时诣郡朝渴。郡有军征赋调,供给役使,遇之如民。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商朝贵族。纣王的父辈,曾官太师。封地在箕(今山西太谷县东北)。曾劝谏纣王,纣王不听,把他囚禁起来。周武王灭商,被释放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三《殷本纪》。适:到。箕子到朝鲜,载《汉书》卷二十八下《地理志》八下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外物中的「外物不可必,故龙逢诛,比干戮,箕子狂,恶来死,桀纣亡。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,而忠未必信,故伍员流于江,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。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,而孝未必爱,故孝己忧而曾参悲。木与木相摩而然,金与火相守则流。阴阳错行,则天地大絯,于是乎有雷有霆,水中有火,乃焚大槐。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,螴蜳不得成,心若县于天地之间,慰昬沈屯,利害相摩,生火甚多;众人焚火,月固不胜火,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。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殷纣王的庶叔,劝谏纣王不从,箕子因而佯狂避祸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战国策》中的「范雎说秦王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商纣王的叔父,曾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,他便披发佯狂为奴。接舆:春秋 时楚国的隐者,曾披发佯狂以避世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邹阳中的「狱中上梁王书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名胥余,他因为进谏而被纣王囚禁,于是装疯避祸。阳:通“佯”,假装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楚辞》天问中的「会鼂争盟,何践吾期?苍鸟群飞,孰使萃之?到击纣躬,叔旦不嘉。何亲揆发足,周之命以咨嗟?授殷天下,其位安施?反成乃亡,其罪伊何?争遣伐器,何以行之?并驱击翼,何以将之?昭后成游,南土爰底。厥利惟何,逢彼白雉?穆王巧梅?夫何为周流?环理天下,夫何索求?妖夫曳衒,何号于市?周幽谁诛?焉得夫褒姒?天命反侧,何罚何佑?齐桓九会,卒然身杀。彼王纣之躬,孰使乱惑?何恶辅弼,谗谄是服?比干何逆,而抑沉之?雷开阿顺,而赐封之?何圣人之一德,卒其异方?梅伯受醢,箕子详狂。稷维元子,帝何竺之?投之於冰上,鸟何燠之?何冯弓挟矢,殊能将之?既惊帝切激,何逢长之?伯昌号衰,秉鞭作牧。何令彻彼岐社,命有殷国?迁藏就岐,何能依?殷有惑妇,何所讥?受赐兹醢,西伯上告。何亲就上帝罚,殷之命以不救?师望在肆,昌何识?鼓刀扬声,后何喜?武发杀殷,何所悒?载尸集战,何所急?伯林雉经,维其何故?何感天抑墬,夫谁畏惧?皇天集命,惟何戒之?受礼天下,又使至代之?初汤臣挚,后兹承辅。何卒官汤,尊食宗绪?勋阖梦生,少离散亡。何壮武历,能流厥严?彭铿斟雉,帝何飨?受寿永多,夫何久长?中央共牧,后何怒?蜂蛾微命,力何固?惊女采薇,鹿何祐?北至回水,萃何喜?兄有噬犬,弟何欲?易之以百两,卒无禄?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箕(jī)子,纣王的叔父。详(yáng)狂:装疯。详,通“佯”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纣愈淫乱不止,微子数谏不听,乃与大师、少师谋,遂去。比干曰:‘为人臣者,不得不以死争。’乃强谏纣。纣怒曰:‘吾闻圣人心有七窍。’剖比干,观其心。箕子惧,乃详狂为奴,纣又囚之。” 原文 »

〔10〕出自《楚辞》惜誓中的「黄鹄后时而寄处兮,鸱枭群而制之。神龙失水而陆居兮,为蝼蚁之所裁。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,况贤者之逢乱世哉!寿冉冉而日衰兮,固儃回而不息。俗流从而不止兮,众枉聚而矫直。或偷合而苟进兮,或隐居而深藏。苦称量之不审兮,同权概而就衡。或推迻而苟容兮,或直言之谔谔。伤诚是之不察兮,并纫茅丝以为索。方世俗之幽昏兮,眩白黑之美恶。放山渊之龟玉兮,相与贵夫砾石。梅伯数谏而至醢兮,来革顺志而用国。悲仁人之尽节兮,反为小人之所贼。比干忠谏而剖心兮,箕子被发而佯狂。水背流而源竭兮,木去根而不长。非重躯以虑难兮,惜伤身之无功。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箕(jī)子,殷纣王伯父,见比干被剖心,便假装疯掉逃亡。佯:假装。 原文 »

〔11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惜誓中的「呼君为尔汝」篇,“箕子”解释为箕(jī)子,商纣的叔父,封国于箕。纣王暴虐,箕子谏不听,披发佯狂为奴,被纣囚禁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之于朝鲜。《洪范》:《尚书》篇名。相传是箕子为武王而作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己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