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论语》先进篇中的「子曰:“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”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。他们享有世袭特权,可以先做官,后学习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孟子》尽心章句-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中的「孟子曰:“霸者之民欢虞如也,王者之民 如也。杀之而不怨,利之而不庸,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。夫君子所过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与天地同流,岂曰小补之哉?” 孟子曰:“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,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。善政,民畏之;善教,民爱之。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”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此处指君王和圣人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一-王仲宣中的「天降丧乱,靡国不夷。我暨我友,自彼京师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士孙文始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一-王仲宣中的「翩翩者鸿,率彼江滨。君子于征,爰聘西邻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谓叔良。征:远行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四-王僧达中的「长卿冠华阳,仲连擅海阴。珪璋既文府,精理亦道心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此指颜延年。耸高驾:纵驰大车高马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乐府下-陆士衡中的「天道夷且简,人道崄而难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有德行的人。李善注:“小人近情,自信而遇祸;君子远虑,防未然而蒙福。”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杂歌-陆韩卿中的「如姬寝卧内,班婕坐同车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夫君。定:确定,打算。焉如:何如,如何,怎么样。指对“贱妾”打算怎么样。 原文 »
〔8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上-张景阳中的「秋夜凉风起,清气荡暄浊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女子的丈夫。 原文 »
〔9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下-谢惠连中的「衡纪无淹度,晷运倏如催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女子的丈夫。 原文 »
〔10〕出自《文选》杂拟上-谢灵运中的「管书记之任,有优渥之言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曹丕。 原文 »
〔11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班孟坚中的「永平中为郎,典校秘书,专笃志于儒学,以著述为业。或讥以无功,又感东方朔、扬雄自喻以不遭苏、张、范、蔡之时,曾不折之以正道,明君子之所守,故聊复应焉。其辞曰: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行为高尚之人。守:守其正道。 原文 »
〔1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二-韦弘嗣中的「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,疾没世而名不称。故曰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是以古之志士,悼年齿之流迈,而惧名称之不建也。勉精厉操,晨兴夜寐,不遑宁息,经之以岁月,累之以日力,若甯越之勤,董生之笃,渐渍德义之渊,栖迟道艺之域。且以西伯之圣,姬公之才,犹有日昃、待旦之劳,故能隆兴周道,垂名亿载。况在臣庶,而可以已乎?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泛指有才德的人。当年:壮年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不合经术者》曰:“当年不能究其礼,积财不能赡其乐。”注:“当年,壮年也。” 原文 »
〔13〕出自《文选》箴-张茂先中的「茫茫造化,二仪既分。散气流形,既陶既甄。在帝庖羲,肇经天人。爰始夫妇,以及君臣。家道以正,王猷有伦。妇德尚柔,含章贞吉。婉嫕淑慎,正位居室。施衿结缡,虔恭中馈。肃慎尔仪,式瞻清懿。樊姬感庄,不食鲜禽。卫女矫桓,耳忘和音。志厉义高,而二主易心。玄熊攀槛,冯媛趋进。夫岂无畏,知死不吝。班妾有辞,割欢同辇。夫岂不怀,防微虑远。道罔隆而不杀,物无盛而不衰。日中则昃,月满则微。崇犹尘积,替若骇机。人咸知饰其容,而莫知饰其性。性之不饰,或愆礼正。斧之藻之,克念作圣。出其言善,千里应之。苟违斯义,则同衾以疑。夫出言如微,而荣辱由兹。勿谓幽昧,灵监无象。勿谓玄漠,神听无响。无矜尔荣,天道恶盈。无恃尔贵,隆隆者坠。鉴于小星,戒彼攸遂。比心螽斯,则繁尔类。欢不可以黩,宠不可以专。专实生慢,爱极则迁。致盈必损,理有固然。美者自美,翩以取尤。冶容求好,君子所仇。结恩而绝,职此之由。故曰翼翼矜矜,福所以兴。靖恭自思,荣显所期。女史司箴,敢告庶姬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。 原文 »
〔1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卢毓字子家,涿郡涿人也。父植,有名于世。毓岁而孤,遇本州乱,兄死难。当袁绍、公孙瓒交兵,幽、冀饥荒,养寡嫂孤兄子;以学行见称。文帝为官将,召毓署门下贼曹。崔琰举为冀州主簿。时天下草创,多逋逃;故重士亡法,罪及妻子。亡士妻白等,始适夫家数日,未与夫相见;大理奏弃市。毓驳之曰:“夫女子之情,以接见而恩生,成妇而义重。故《诗》云‘未见君子,我心伤悲;亦既见止,我心则夷’。又《礼》‘未庙见之妇而死,归葬女氏之党:以未成妇也’。今白等生有未见之悲,死有非妇之痛,而吏议欲肆之大辟;则若同牢合卺之后,罪何所加?且《记》曰‘附从轻’,言附人之罪,以轻者为比也;又《书》云‘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’,恐过重也。苟以白等皆受礼聘,已入门庭;刑之为可,杀之为重。”太祖曰:“毓执之是也。又引经典有意,使孤叹息。”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。转西曹议令史。魏国既建,为吏部郎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妻子对丈夫的称呼。 原文 »
〔1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「帝愈增崇宫殿,雕饰观阁;凿太行之石英,采穀城之文石;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,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;铸作黄龙、凤凰、奇伟之兽,饰金墉、陵云台、陵霄阙。百役繁兴,作者万数;公卿以下至于学生,莫不展力;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。而辽东不朝,悼皇后崩;天作淫雨,冀州水出,漂没民物。隆上疏切谏曰:盖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;何以守位?曰仁;何以聚人?曰财”。然则士民者,乃国家之镇也;谷帛者,乃士民之命也。谷帛非造化不育,非人力不成;是以帝耕以劝农,后桑以成服。所以昭事上帝,告虔报施也。昔在伊唐,世值阳厄运之会,洪水滔天,使鲧治之,绩用不成。乃举文命,随山刊木,前后历年载。灾眚之甚,莫过于彼;力役之兴,莫久于此。尧、舜君臣,南面而已。禹敷州,庶士庸勋,各有等差;君子小人,物有服章。今无若时之急,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。闻之夷,非嘉声也;垂之竹帛,非令名也。是以有国有家者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妪煦养育;故称“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”。今上下劳役,疾病凶荒;耕稼者寡,饥馑荐臻,无以卒岁。宜加愍恤,以救其困。臣观在昔书籍所载,天人之际,未有不应也。是以古先哲王,畏上天之明命,循阴阳之逆顺;兢兢业业,惟恐有违;然后治道用兴,德与神符;灾异既发,惧而修政: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。爰及末叶,暗君荒主,不崇先王之令轨,不纳正士之直言;以遂其情志,恬忽变戒:未有不寻践祸难,至于颠覆者也。天道既著,请以人道论之。夫情性,同在于人;嗜欲廉贞,各居其。及其动也,交争于心:欲强质弱,则纵滥不禁;精诚不制,则放溢无极。夫情之所在,非好则美;而美好之集,非人力不成,非谷帛不立。情苟无极,则人不堪其劳,物不充其求;劳求并至,将起祸乱。故不割情,无以相供。仲尼云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由此观之,礼义之制,非苟拘分,将以远害而兴治也。今吴、蜀贼,非徒白地小虏、聚邑之寇;乃据险乘流,跨有士众,僭号称帝,欲与中国争衡。今若有人来告:权、(备)禅并修德政,复履清俭;轻省租赋,不治玩好;动咨耆贤,事遵礼度。陛下闻之,岂不惕然恶其如此,以为难猝讨灭,而为国忧乎?若使告者曰:彼贼并为无道,崇侈无度;役其士民,重其征赋;下不堪命,吁嗟日甚。陛下闻之,岂不勃然忿其困我无辜之民,而欲速加之诛?其次,岂不幸彼疲弊而取之不难乎?苟如此,则可易心而度,事义之数亦不远矣。且秦始皇不筑道德之基,而筑阿房之宫;不忧萧墙之变,而修长城之役。当其君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统治者。小人:指被统治者。 原文 »
〔16〕出自《仪礼》士相见礼中的「凡侍坐于君子,君子欠伸,问日之早晏,以食具告。改居,则请退可也。夜侍坐,问夜、膳荤,请退可也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此指卿大夫及国中贤者。 原文 »
〔17〕出自《论语》学而篇中的「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《论语》中的“君子”指道德修养高的人,即“有德者”;有时又指“有位者”,即职位高的人。这里指“有德者”。 原文 »
〔18〕出自《孟子》告子章句-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中的「白圭曰:“吾欲二十而取一,何如?”孟子曰:“子之道,貉道也。万室之国,一人陶,则可乎?”曰:“不可,器不足用也。” 曰:“夫貉,五谷不生,惟黍生之;无城郭、宫室、宗庙、祭祀之礼,无诸侯币帛饔飧,无百官有司,故二十取一而足也。今居中国,去人伦,无君子,如之何其可也?陶以寡,且不可以为国,况无君子乎?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,大貉小貉也;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,大桀小桀也。”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百官。 原文 »
〔19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让王中的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糁,颜色甚惫,而弦歌于室。颜回择菜。子路子贡相与言曰:“夫子再逐于鲁,削迹于卫,伐树于宋,穷于商周,围于陈蔡,杀夫子者无罪,藉夫子者无禁。弦歌鼓琴,未尝绝音,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?” 颜回无以应,入告孔子。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:“由与赐,细人也。召而来,吾语之。”子路子贡入。子路曰:“如此者可谓穷矣!”孔子曰:“是何言也!君子通于道之谓通,穷于道之谓穷。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,其何穷之为!故内省而不穷于道,临难而不失其德,天寒既至,霜雪既降,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。陈蔡之隘,于丘其幸乎!”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,子路扢然执干而舞。子贡曰:“吾不知天之高也,地之下也。” 古之得道者,穷亦乐,通亦乐。所乐非穷通也,道德于此,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。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丘首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孔子。无耻:没有羞耻之心。 原文 »
〔20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天下中的「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,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!古之所谓道术者,果恶乎在?曰:“无乎不在。”曰:“神何由降?明何由出?”“圣有所生,王有所成,皆原于一。”不离于宗,谓之天人;不离于精,谓之神人;不离于真,谓之至人。以天为宗,以德为本,以道为门,兆于变化,谓之圣人;以仁为恩,以义为理,以礼为行,以乐为和,熏然慈仁,谓之君子;以法为分,以名为表,以参为验,以稽为决,其数一二三四是也,百官以此相齿;以事为常,以衣食为主,蕃息畜藏,老弱孤寡为意,皆有以养,民之理也。古之人其备乎!配神明,醇天地,育万物,和天下,泽及百姓,明于本数,系于末度,六通四辟,小大精粗,其运无乎不在。其明而在数度者,旧法、世传之史尚多有之;其在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者,邹鲁之士、缙绅先生多能明之。《诗》以道志,《书》以道事,《礼》以道行,《乐》以道和,《易》以道阴阳,《春秋》以道名分。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,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。 天下大乱,贤圣不明,道德不一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。譬如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,不能相通。犹百家众技也,皆有所长,时有所用。虽然,不该不遍,一曲之士也。判天地之美,析万物之理,察古人之全。寡能备于天地之美,称神明之容。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。悲夫!百家往而不反,必不合矣!后世之学者,不幸不见天地之纯,古人之大体。道术将为天下裂。」篇,“君子”解释为:指辅佐圣王的贤者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