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孔子的解释

孔子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庄子》内篇-人间世中的「颜回见仲尼,请行。曰:“奚之?”曰:“将之卫。”曰:“奚为 焉?”曰:“回闻卫君,其年壮,其行独。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。轻 用民死,死者以国量,乎泽若蕉,民其无如矣!回尝闻之夫子曰:‘ 治国去之,乱国就之。医门多疾。’愿以所闻思其则,庶几其国有瘳 乎!”」篇,“孔子”解释为姓孔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人。春秋末思想家、儒家 学派创始人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韩崔高孙王传中的「鲁相上言:“汉旧立孔子庙,褒成侯岁时奉祠;辟雍行礼,必祭先师;王家出谷,春秋祭祀。今宗圣侯奉嗣,未有命祭之礼;宜给牲牢,长吏奉祀,尊为贵神。”制府议。博士傅祗以“《春秋》传言立在祀典,则孔子是也。宗圣适足继绝世,彰盛德耳;至于显立言,崇明德,则宜如鲁相所上。”林议以为:“宗圣侯亦以王命祀,不为未有命也。周武王封黄帝、尧、舜之后,及立恪;禹、汤之世,不列于时,复特命他官祭也。今周公以上,达于皇,忽焉不祀,而其礼经亦存其言;今独祀孔子者,以世近故也。以大夫之后,特受无疆之祀;礼过古帝,义逾汤、武。可谓崇明报德矣,无复重祀于非族也。”明帝又分林邑,封子列侯。正始年,薨,谥曰孝侯。子述嗣。」篇,“孔子”解释为孔子(前 551—前 479),孔氏,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市东南)人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五十岁时出任鲁国司寇,实施抑制家臣势力的政策,结果失败。随后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各国,未受重用。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整理。相传他曾整理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又删定鲁史官所记的《春秋》。弟子先后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。他的学说以“仁”为中心,两千年间一直在中国封建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传见《史记》卷四十七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三中的「辨《尔雅》」篇,“孔子”解释为孔子(前551—前479),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提出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。整理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六经。最伟大的贡献是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曰:“孔子以诗书礼乐教,弟子盖三千焉,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。”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《论语》一书,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。游、夏:指子游和子夏,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,在孔子弟子中以“文学”著称,《论语·先进》曰:“文学子游、子夏。”俦(chóu):同辈,同等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黄龙年,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,屯半州。以综为长史,外掌众事,内授书籍。虑卒,入守贼曹尚书。迁尚书仆射。时公孙渊降而复叛,权盛怒,欲自亲征。综上疏谏曰:夫帝王者,万国之元首,天下之所系命也。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,行则清道按节以养威严;盖所以存万安之福,镇海之心。昔孔子疾时,托乘桴浮海之语;季由斯喜,拒以无所取(才)材。汉元帝欲御楼船,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。何则?水火之险至危,非帝王所宜涉也。谚曰:“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”况万乘之尊乎?今辽东戎貊小国,无城池之固,备御之术;器械铢钝,犬羊无政;往必擒克,诚如明诏。然其方土寒埆,谷稼不殖;民习鞍马,转徙无常。猝闻大军之至,自度不敌,鸟惊兽骇,长驱奔窜,人匹马,不可得见。虽获空地,守之无益。此不可也。加又洪流滉 ,」篇,“孔子”解释为孔子(前 551—前 479),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者。孔氏,名丘,字仲尼,后世尊称为孔子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市东南)人。五十岁时任鲁国司寇,实施抑制家臣势力的政策,结果失败。随后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未受重用。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整理。相传他曾整理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又删定鲁史官所记的《春秋》。其弟子先后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。孔子学说以“仁”为中心,两千年来一直在封建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传见《史记》卷四十七。疾时:对时局不满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解释经旨」篇,“孔子”解释为孔子(前551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鲁国人。创立儒家学派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唐朝时,孔子先后被追谥为先师、先圣、文宣王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控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