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哲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志上-班孟坚中的「登孔昊而上下兮,纬群龙之所经。朝贞观而夕化兮,犹 己而遗形。若胤彭而偕老兮,诉来哲而通情。」篇,“来哲”解释为:后世的高明之士。通情:通达真情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赞-袁彦伯中的「崔生高朗,折而不挠。所以策名魏武、执笏霸朝者,盖以汉主当阳,魏后北面者哉。若乃一旦进玺,君臣易位,则崔子所不与,魏武所不容。夫江湖所以济舟,亦所以覆舟;仁义所以全身,亦所以亡身。然而先贤玉摧于前,来哲攘袂于后,岂非天怀发中,而名教束物者乎!」篇,“来哲”解释为:后继之贤哲。攘袂(mèi):振袖,揎袖捋臂,喻奋起之状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史论下-沈休文中的「若夫敷衽论心,商榷前藻,工拙之数,如有可言。夫五色相宣,八音协畅,由乎玄黄律吕,各适物宜。欲使宫羽相变,低昂舛节,若前有浮声,则后须切响。一简之内,音韵尽殊;两句之中,轻重悉异。妙达此旨,始可言文。至于先士茂制,讽高历赏,子建函京之作,仲宣灞岸之篇,子荆零雨之章,正长朔风之句,并直举胸情,非傍诗史,正以音律调韵,取高前式。自灵均以来,多历年代,虽文体稍精,而此秘未睹。至于高言妙句,音韵天成,皆暗与理合,匪由思至。张、蔡、曹、王,曾无先觉;潘、陆、颜、谢,去之弥远。世之知音者,有以得之,此言非谬。如曰不然,请待来哲。」篇,“来哲”解释为:后世的高明之人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来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