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烈士的解释

烈士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庄子》外篇-秋水中的「孔子游于匡,宋人围之数匝,而弦歌不辍。 子路入见,曰:“何夫子之娱也?” 孔子曰:“来,吾语女。我讳穷久矣,而不免,命也;求通久矣,而不得,时也。当尧、舜而天下无穷人,非知得也;当桀、纣而天下无通人,非知失也:时势适然。夫水行不避蛟龙者,渔父之勇也;陆行不避兕虎者,猎夫之勇也;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烈士之勇也;知穷之有命,知通之有时,临大难而不惧者,圣人之勇也。由,处矣!吾命有所制矣!”无几何,将甲者进,辞曰:“以为阳虎也,故围之;今非也,请辞而退。”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古代泛指有志于功业或重义轻生的人,此指后者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庄子》外篇-至乐中的「天下有至乐无有哉?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?今奚为奚据?奚避奚处?奚就奚去?奚乐奚恶? 夫天下之所尊者,富贵寿善也;所乐者,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;所下者,贫贱夭恶也;所苦者,身不得安逸,口不得厚味,形不得美服,目不得好色,耳不得音声;若不得者,则大忧以惧。其为形也亦愚哉。 夫富者,苦身疾作,多积财而不得尽用,其为形也亦外矣。夫贵者,夜以继日,思虑善否,其为形也亦疏矣。人之生也,与忧俱生,寿者惽惽,久忧不死,何苦也!其为形也亦远矣。烈士为天下见善矣,未足以活身。吾未知善之诚善邪,诚不善邪?若以为善矣,不足活身;以为不善矣,足以活人。故曰:“忠谏不听,蹲循勿争。”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,不争,名亦不成。诚有善无有哉?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,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,果不乐邪?吾观夫俗之所乐,举群趣者,誙誙然如将不得已,而皆曰乐者,吾未之乐也,亦未之不乐也。果有乐无有哉?吾以无为诚乐矣,又俗之所大苦也。故曰:“至乐无乐,至誉无誉。”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。虽然,无为可以定是非。至乐活身,唯无为几存。请尝试言之。天无为以之清,地无为以之宁,故两无为相合,万物皆化。芒乎芴乎,而无从出乎!芴乎芒乎,而无有象乎!万物职职,皆从无为殖。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,人也孰能得无为哉!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即儒家 所讲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宫殿-王文考中的「图画天地,品类群生,杂物奇怪,山神海灵。写载其状,托之丹青;千变万化,事各缪形,随色象类,曲得其情。上纪开辟,遂古之初;五龙比翼,人皇九头;伏羲鳞身,女娲蛇躯。鸿荒朴略,厥状睢盱。焕炳可观,黄帝唐虞。轩冕以庸,衣裳有殊。下及三后,媱妃乱主;忠臣孝子,烈士贞女。贤愚成败,靡不载叙,恶以诫世,善以示后。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古代指为了建功立业,实现抱负而勇于献身的人。贞女:封建时代指不事二夫、从一而终的妇女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上-曹子建中的「飞观百余尺,临牖御棂轩。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有功业心而胸怀激烈的人。犹言志士、壮士。悲心:忧时忧国之心和有志不遂的愤慨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七上-曹子建中的「镜机子曰:“予闻君子乐奋节以显义,烈士甘危躯以成仁。是以雄俊之徒,交党结伦,重气轻命,感分遗身。故田光伏剑于北燕,公叔毕命于西秦。果毅轻断,虎步谷风;威慑万乘,华夏称雄。”辞未及终,而玄微子曰:“善!”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刚烈之士。危躯:身处险境。成仁:成就仁德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班孟坚中的「宾戏主人曰:“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,烈士有不易之分,亦云名而已矣。故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。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,功不得背时而独彰。是以圣哲之治,栖栖遑遑,孔席不暖,墨突不黔。由此言之,取舍者昔人之上务,著作者前列之余事耳。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,躬带绂冕之服,浮英华,湛道德, 龙虎之文旧矣。卒不能摅首尾,奋翼鳞,振拔洿涂,跨腾风云,使见之者影骇,闻之者响震,徒乐枕经籍书,纡体衡门,上无所蒂,下无所根,独摅意乎宇宙之外,锐思于毫芒之内,潜神默记, 以年岁。然而器不贾于当己,用不效于一世,虽驰辩如涛波,摛藻如春华,犹无益于殿最也。意者且运朝夕之策,定合会之计,使存有显号,亡有美谥,不亦优乎?”主人逌尔而笑曰:“若宾之言,所谓见世利之华,暗道德之实,守窔奥之荧烛,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!曩者王涂芜秽,周失其驭,侯伯方轨,战国横骛,于是七雄虓阚,分裂诸夏,龙战虎争。游说之徒,风飑电激,并起而救之。其余猋飞景附,霅煜其间者,盖不可胜载。当此之时,搦朽摩钝,铅刀皆能一断,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,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。夫啾发投曲,感耳之声;合之律度,淫 而不可听者,非《韶》《夏》之乐也。因势合变,遇时之容,风移俗易,乖迕而不可通者,非君子之法也。及至从人合之,衡人散之,亡命漂说,羁旅骋辞,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,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,彼皆蹑风尘之会,履颠沛之势,据徼乘邪,以求一日之富贵。朝为荣华,夕为憔悴,福不盈眦,祸溢于世。凶人且以自悔,况吉士而是赖乎!且功不可以虚成,名不可以伪立,韩设辨以激君,吕行诈以贾国。《说难》既遒,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有志之士。此指许由、巢父、伯成、子高、夷齐、吴札。分:决心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陆士衡中的「大皇既殁,幼主莅朝,奸回肆虐。景皇聿兴,虔修遗宪,政无大阙,守文之良主也。降及归命之初,典刑未灭,故老犹存。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,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,而施绩、范慎以威重显,丁奉、离斐以武毅称,孟宗、丁固之徒为公卿,楼玄、贺劭之属掌机事,元首虽病,股肱犹存。爰及末叶,群公既丧,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,皇家有土崩之衅,历命应化而微,王师蹑运而发,卒散于阵,民奔于邑,城池无藩篱之固,山川无沟阜之势,非有工输云梯之械,智伯灌激之害,楚子筑室之围,燕人济西之队,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。虽忠臣孤愤,烈士死节,将爰救哉!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坚贞不屈之士。李善注引《襄阳记》:“张悌,字臣先,襄阳人。晋伐吴,悌逆之。吴军大败,诸葛靓退走,使过迎悌,悌不肯去。靓自牵之,悌垂泣曰:‘今日是我死日也。’靓遂放之,为晋军所杀。”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文选》论四-陆士衡中的「远惟王莽篡逆之事,近览董卓擅权之际,亿兆悼心,愚智同痛。然周以之存,汉以之亡,夫何故哉?岂世乏曩时之臣,士无匡合之志欤?盖远绩屈于时异,雄心挫于卑势耳。故烈士扼腕,终委寇仇之手;中人变节,以助虐国之桀。虽复时有鸠合同志以谋王室,然上非奥主,下皆市人,师旅无先定之班,君臣无相保之志,是以义兵云合,无救劫弑之祸,民望未改,而已见大汉之灭矣。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刚强不屈之士。扼腕:手握其腕,为激愤、惋惜之态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中的「吕虔字子恪,任城人也。太祖在兖州,闻虔有胆策,以为从事,将家兵守湖陆。襄(陵)贲校尉杜松部民炅母等作乱,与昌豨通;太祖以虔代松。虔到,招诱炅母渠率及同恶数人,赐酒食;简壮士伏其侧,虔察炅母等皆醉,使伏兵尽格杀之。抚其余众,群贼乃平。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,郡接山海,世乱;闻,民人多藏窜。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、公孙犊等数辈,保山为寇:百姓苦之。虔将家兵到郡,开恩信;祖等党属皆降服,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。简其强者补战士,泰山由是遂有精兵,冠名州郡。济南黄巾徐和等,所在劫长吏,攻城邑。虔引兵与夏侯渊会击之;前后数战,斩首获生数千人。太祖使督青州诸郡兵,以讨东莱群贼李条等,有功。太祖令曰:“夫有其志,必成其事,盖烈士之所徇也。卿在郡以来,擒奸讨暴,百姓获安;躬蹈矢石,所征辄克。昔寇恂立名于汝、颍,耿弇建策于青、兖:古今也。”举茂才,加骑都尉,典郡如故。虔在泰山数年,甚有威惠。文帝即王位,加裨将军,封益寿亭侯。迁徐州刺史,加威虏将军。请琅邪王祥为别驾,民事以委之;世多其能任贤。讨利城叛贼,斩获有功。明帝即位,徙封万年亭侯;增邑百,并前百户。虔薨,子翻嗣。翻薨,子桂嗣。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有志之士。 原文 »

〔10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的「时孙策已薨,权尚住吴。瑜谓肃曰:“昔马援答光武云:‘当今之世,非但君择臣,臣亦择君。’今主人亲贤贵士,纳奇录异。且吾闻先哲秘论:承运代刘氏者,必兴于东南。推步事势,当其历数;终构帝基,以协天符: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。吾方达此,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!”肃从其言。瑜因荐肃:才宜佐时,当广求其比,以成功业;不可令去也。权即见肃,与语,甚悦之。众宾罢退,肃亦辞出;乃独引肃还,合榻对饮。因密议曰:“今汉室倾危,方云扰;孤承父兄余业,思有桓、文之功。君既惠顾,何以佐之?”肃对曰:“昔高帝区区,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,以项羽为害也。今之曹操,犹昔项羽;将军何由得为桓、文乎?肃窃料之:汉室不可复兴,曹操不可猝除。为将军计,惟有鼎足江东,以观天下之衅。规模如此,亦自无嫌。何者?北方诚多务也。因其多务,剿除黄祖,进伐刘表;竟长江所极,据而有之;然后建号帝王,以图天下:此高帝之业也。”权曰:“今尽力方,冀以辅汉耳;此言,非所及也。”张昭非肃谦下不足,颇訾毁之,云肃“年少粗疏,未可用”。权不以介意,益贵重之。赐肃母衣服帏帐,居处杂物:富拟其旧。」篇,“烈士”解释为追求建立功业的志士。攀龙附凤:比喻臣下依附君主建立功业。驰骛:驰骋奔走。秋:时候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丁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