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李陵的解释

李陵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「帝尝问曰:“汉桓帝时,白马令李云,上书言:‘帝者,谛也……是帝欲不谛。’当何得不死?”肃对曰:“但为言失逆顺之节;原其本意,皆欲尽心,念存补国。且帝者之威,过于雷霆;杀匹夫,无异蝼蚁。宽而宥之,可以示容受切言,广德宇于天下。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。”帝又问:“司马迁以受刑之故,内怀隐切;著《史记》,非贬孝武:令人切齿。”对曰:“司马迁记事,不虚美,不隐恶。刘向、扬雄服其善叙事,有良史之才,谓之实录。汉武帝闻其述《史记》,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,于是大怒,削而投之。于今此两纪,有录无书。后遭李陵事,遂下迁蚕室。此为隐切在孝武,而不在于史迁也。”」篇,“李陵”解释为李陵(?—前 74),字少卿。陇西郡成纪(今甘肃秦安县)人。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。武帝时率军出击匈奴,战败投降,病死。传附《汉书》卷五十四《李广传》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楼贺韦华传中的「曜冀以此求免,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,又以诘曜。曜对曰:“囚撰此书,实欲表上;惧有误谬,数数省读,不觉点污。被问寒战,形气呐吃。谨追辞叩头百下,两手自搏。”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:“曜运值千载,特蒙哀识;以其儒学,得与史官;貂蝉内侍,承合天问。圣朝仁笃,慎终追远;迎神之际,垂涕敕曜。曜愚惑不达,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;而拘系史官,使圣趣不叙,至行不彰:实曜愚蔽当死之罪。然臣"",见曜自少勤学,虽老不倦;探综坟典,温故知新;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,外吏之中少过曜者。昔李陵为汉将,军败不还而降匈奴;司马迁不加疾恶,为陵游说。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,欲使毕成所撰,忍不加诛;书卒成立,垂之无穷。今曜在吴,亦汉之史迁也。伏见前后符瑞彰著,神旨天应,继出累现;统之期,庶不复久。事平之后,当观时设制;王不相因礼,帝不相沿乐;质文殊途,损益异体;宜得曜辈,依准古义,有所改立。汉氏承秦,则有叔孙通定代之仪,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。又《吴书》虽已有头角,叙赞未述。昔班固作《汉书》,文辞典雅;后刘珍、刘毅等作《汉记》,远不及固,叙传尤劣。今《吴书》当垂千载,编次诸史,后之才士论次善恶;非得良才如曜者,实不可使(阙)关不朽之书。如臣顽蔽,诚非其人。曜年已,余数无几;乞赦其等之罪,为终身徒;使成书业,永足传示,垂之百世。谨通进表,叩头百下。”皓不许,遂诛曜。徙其家零陵。子隆,亦有文学也。」篇,“李陵”解释为李陵(?—前 74),字少卿。陇西郡成纪(今甘肃秦安县)人,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。武帝时率军出击匈奴,战败投降,病死。传附《汉书》卷五十四《李广传》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王楼贺韦华传中的「李陵」篇,“李陵”解释为李陵(?—前74),飞将军李广孙,西汉名将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六中的「书太史公事」篇,“李陵”解释为 李陵(?—前74),西汉将领,名将李广之孙。字少卿,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人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·李陵传》曰:“(李陵)善骑射,爱人,谦让下士,甚得名誉。武帝以为有广之风。”汉武帝天汉二年(前99),以骑都将军率兵出击匈奴被围而救兵不至,遂降匈奴。汉灭其三族,导致李陵与汉朝彻底决裂,后病死于匈奴。李陵刚降匈奴时,司马迁曾为李陵辩解,认为其非真投降,而是欲等待时机报效汉室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·李陵传》曰:“迁盛言:‘陵事亲孝,与士信,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。……身虽陷败,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。彼之不死,宜欲得当以报汉也。’”司马迁因此被汉武帝治罪下狱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曰:“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,素非相善也,趣舍异路,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。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,事亲孝,与士信,临财廉,取予义,分别有让,恭俭下人,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。其素所蓄积也,仆以为有国士之风。”从《汉书》等史书以及司马迁自述可知,司马迁与李陵应无深交,也并未“坐举李陵”和“下狱死”,故本条所记与史载差异较大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司马迁中的「报任安书」篇,“李陵”解释为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,汉武帝时的将领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李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