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扬子云中的「扬子曰:“范雎,魏之亡命也,折胁摺髂,免于徽索,翕肩蹈背,扶服入橐,激卬万乘之主,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,当也。蔡泽,山东之匹夫也, 颐折 ,涕唾流沫,西揖强秦之相,扼其咽而亢其气,捬其背而夺其位,时也。天下已定,金革已平,都于洛阳,娄敬委辂脱挽,掉三寸之舌,建不拔之策,举中国徙之长安,适也。五帝垂典,三王传礼,百世不易,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,解甲投戈,遂作君臣之仪,得也。《吕刑》靡敝,秦法酷烈,圣汉权制,而萧何造律,宜也。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,则悂矣;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,则惑矣;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,则乖矣;有谈范、蔡之说于金、张、许、史之间,则狂矣。夫萧规曹随,留侯画策,陈平出奇,功若泰山,响若坻 ,虽其人之胆智哉,亦会其时之可为也。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,则从;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,则凶。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,四皓采荣于南山,公孙创业于金马,骠骑发迹于祁连,司马长卿窃资于卓氏,东方朔割炙于细君。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,故默然独守吾《太玄》。”」篇,“洛阳”解释为:西汉高祖都洛阳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嵩生太祖。太祖少机警,有权数。而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,故世人未之奇也。惟梁国桥玄、南阳何颙异焉。玄谓太祖曰:“天下将乱,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。能安之者,其在君乎!”年,举孝廉为郎,除洛阳北部尉。迁顿丘令。征拜议郎。」篇,“洛阳”解释为:县名。县治在今河南洛阳市东。为东汉首都。尉:官名。东汉时县令之下设县尉,小县一人,大县二人,负责维持治安,捉拿盗贼。由中央发布的正式任命,当时称之为“除”。郎官一般需要有中央机构官员的推荐,才能得到这种正式的除授。曹操初次除授官职洛阳北部尉,是出自司马懿之父司马防的大力推荐。因而后来司马防的多名子嗣,在曹魏时期能在政治上得到重用,次子司马懿尤其如此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搜神记》卷一中的「蓟子训长寿」篇,“洛阳”解释为:古名洛阳。东汉时代,名为洛阳。因为东汉属火德,忌讳“洛”字有水旁,水能克火,故而改名。曹魏又改回洛阳,沿用至今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