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吕尚的解释

吕尚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鬼谷子》忤合中的「古之善背向者,乃协四海,包诸侯,忤合之地而化转之,然后求合。故伊尹五就汤,五就桀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于汤;吕尚三就文王,三入殷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于文王。此知天命之箝,故归之不疑也。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姜姓,吕氏,名尚,即姜太公,辅佐文王、武王伐纣,被封于齐。伊尹、姜尚先后受命于明君暗主,观察其对待人才的态度,在正反比较中,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列子》说符篇中的「鲁施氏有二子,其一好学,其一好兵。好学者以术干齐侯;齐侯纳之,以为诸公子之傅。好兵者之楚,以法干楚王;王悦之,以为军正。禄富其家,爵荣其亲。施氏之邻人孟氏,同有二子,所业亦同,而窘于贫。羡施氏之有,因从请进趋之方。二子以实告孟氏。孟氏之一子之秦,以术干秦王。秦王曰:“当今诸侯力争,所务兵食而已。若用仁义治吾国,是灭亡之道。”遂宫而放之。其一子之卫,以法干卫侯。卫侯曰:“吾弱国也,而摄乎大国之间。大国吾事之,小国吾抚之,是求安之道。若赖兵权,灭亡可待矣。若全而归之,适于他国,为吾之患不轻矣。”遂刖之,而还诸鲁。既反,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。施氏曰:“凡得时者昌,失时者亡。子道与吾同,而功与吾异,失时者也,非行之谬也。且天下理无常是,事无常非。先日所用,今或弃之;今之所弃,后或用之。此用与不用,无定是非也。投隙抵时,应事无方,属乎智。智苟不足,使若博如孔丘,术如吕尚,焉往而不穷哉?”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,曰:“吾知之矣,子勿重言!”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即姜太公,周代齐国的始祖。本名吕尚,姜姓,字子牙,被尊称为太公望。传说他智勇双全,精通兵法,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谋略家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邹阳中的「臣闻明月之珠,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于道,众莫不按剑相眄者。何则?无因而至前也。蟠木根柢,轮囷离奇,而为万乘器者。何则?以左右先为之容也。故无因而至前,虽出随侯之珠,夜光之璧,只足结怨而不见德。故有人先谈,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。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,身在贫贱,虽蒙尧、舜之术,挟伊、管之辩,怀龙逢、比干之意,欲尽忠当世之君,而素无根柢之容,虽竭精神,欲开忠信,辅人主之治,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。是使布衣之士,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。是以圣王制世御俗,独化于陶钧之上,而不牵乎卑辞之语,不夺乎众多之口。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之说,而匕首窃发;周文猎泾、渭,载吕尚而归,以王天下。秦信左右而亡,周用乌集而王。何则?以其能越拘挛之语,驰域外之义,独观于昭旷之道也。今人主沉谄谀之辞,牵于帷墙之制,使不羁之士,与牛骥同皂,此鲍焦所以忿于世,而不留富贵之乐也。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即姜太公,因祖先封于吕,所以称吕尚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笺-阮嗣宗中的「冲等死罪,伏见嘉命显至。窃闻明公固让,冲等眷眷,实有愚心,以为圣王作制,百代同风,褒德赏功,有自来矣。昔伊尹,有莘氏之媵臣耳,一佐成汤,遂荷阿衡之号;周公借已成之势,据既安之业,光宅曲阜,奄有龟蒙;吕尚,磻溪之渔者,一朝指麾,乃封营丘。自是以来,功薄而赏厚者,不可胜数,然贤哲之士,犹以为美谈。况自先相国以来,世有明德,翼辅魏室,以绥天下,朝无阙政,民无谤言。前者明公西征灵州,北临沙漠,榆中以西,望风震服;羌戎东驰,回首内向,东诛叛逆,全军独克;禽阖闾之将,斩轻锐之卒,以万万计。威加南海,名慑三越。宇内康宁,苛慝不作。是以殊俗畏威,东夷献舞。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周初人,姜姓,吕氏,名尚。相传钓于渭滨,周文王出猎相遇,与语大悦,同载而归,曰:“吾太公望子久矣!”因号为太公望,立为师。事见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战国策》笺-阮嗣宗中的「范睢至秦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即姜太公,也称太公望。封于吕,故又称吕望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司马迁中的「游侠列传序」篇,“吕尚”解释为姜子牙。棘津:故址在今河南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吕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