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内外的解释

内外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九卷 主术训中的「故太上神化,其次使不得为非,其次赏贤而罚暴。衡之于左右,无私轻重,故可以为平。绳之于内外,无私曲直,故可以为正。人主之于用法,无私好憎。故可以为命。夫权轻重不差蚊首,扶拨在挠不失针锋,直施矫邪不私辟险,好不能枉,谗不能乱,德无所立,怨无所藏,是任术而释人心者也。故为治者不与焉。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指所量之物,也可以指朝廷内外的官员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董二袁刘传中的「袁术字公路。司空逢子,绍之从弟也。以侠气闻,举孝廉,除郎中。历职内外。后为折冲校尉、虎贲中郎将。董卓之将废帝,以术为后将军。术亦畏卓之祸,出奔南阳。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,术得据其郡。南阳户口数百万,而术奢淫肆欲,征敛无度,百姓苦之。既与绍有隙,又与刘表不平,而北连公孙瓒;绍与瓒不和,而南连刘表:其兄弟携贰,舍近交远如此。引军入陈留,太祖与绍合击,大破术军;术以余众奔江,杀扬州刺史陈温,领其州,以张勋、桥蕤等为大将(军)。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皇宫内外。袁术先任郎中,这是在皇宫内任职。《后汉书》卷七十五《袁术传》说他后来出任河南尹,这是在皇宫外任职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诸夏侯曹传中的「又以为:文质之更用,犹时之迭兴也。王者体天理物,必因弊而济通之:时弥质则文之以礼,时太侈则救之以质。今承百王之末,秦汉余流;世俗弥文,宜大改之以易民望。今科制:自公、列侯以下,位从大将军以上,皆得服绫锦、罗绮、纨素、金银饰镂之物;自是以下,杂采之服,通于贱人。虽上下等级,各示有差;然朝臣之制,已得侔至尊矣;玄黄之采,已得通于下矣。欲使市不鬻华丽之色,商不通难得之货,工不作雕刻之物,不可得也!是故宜大理其本,准度古法文质之宜,取其中则以为礼度。车舆服章,皆从质朴,禁除末俗华丽之事。使干朝之家,有位之室,不复有锦绮之饰,无兼采之服、纤巧之物。自上以下,至于朴素之差,示有等级而已,勿使过之觉。若夫功德之赐,上恩所特加;皆表之有司,然后服用之。夫上之化下,犹风之靡草;朴素之教兴于本朝,则弥侈之心自消于下矣。宣王报书曰:“审官择人,除重官,改服制,皆大善。礼:乡闾本行,朝廷考事。大指如所示。而中间相承习,卒不能改。秦时无刺史,但有郡守、长吏。汉家虽有刺史,奉条而已。故刺史称‘传车’,其吏言‘从事’;居无常治,吏不成臣。其后转更为官司耳。昔贾谊亦患服制;汉文虽身服弋绨,犹不能使上下如意。恐此事,当待贤能然后了耳。”玄又书曰:“汉文虽身衣弋绨,而不革正法度;内外有僭拟之服,宠臣受无限之赐。由是观之,似指立在身之名,非笃齐治制之意也。今公侯命世作宰,追踪上古,将隆至治,抑末正本;若制定于上,则化行于众矣。夫当宜改之时,留殷勤之心;令发之日,下之应也,犹响寻声耳。犹垂谦谦,曰‘待贤能’;此伊、周不正殷、姬之典也,窃未喻焉。”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宫廷内外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「臶,少游太学,学兼内外,后归乡里。袁绍前后辟命,不应;移居上党。并州牧高幹表除乐平令,不就。徙遁常山,门徒且数百人。迁居任县。太祖为丞相,辟;不诣。太和中,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,郡累上臶;发遣,老病不行。广平太守卢毓,到官日,纲纪白:承前致版谒臶。毓教曰:“张先生,所谓上不事天子,下不友诸侯者也。此岂版谒所可光饰哉!”但遣主簿奉书,致羊酒之礼。青龙()年辛亥诏书:“张掖郡玄川溢涌,激波奋荡;宝石负图,状像灵龟;宅于川西,嶷然磐峙;苍质素章,麟凤龙马,焕炳成形;文字告命,粲然著明。”太史令高堂隆上言:“古皇圣帝所未尝蒙,实有魏之祯命,东序之世宝。”事颁天下。任令于绰,连赍以问臶。臶密谓绰曰:“夫神以知来,不追已往;祯祥先现,而后废兴从之。汉已久亡,魏已得之,何所追兴征祥乎?此石,当今之变异,而将来之祯瑞也!”正始元年,戴鵀之鸟,巢臶门阴。臶告门人曰:“夫戴鵀阳鸟,而巢门阴,此凶祥也。”乃援琴歌咏,作诗篇;旬日而卒,时年百岁。是岁,广平太守王肃至官。教下县曰:“前在京都,闻张子明;来至问之,会其已亡,至痛惜之!此君笃学隐居,不与时竞,以道乐身。昔绛县老人屈在泥涂,赵孟升之,诸侯用睦。愍其耄勤好道,而不蒙荣宠;书到,遣吏劳问其家;显题门户,务加殊异:以慰既往,以劝将来!”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内学与外学。汉代称谶(chèn)纬为内学,这是一种附会儒家经典以预卜吉凶的迷信。与内学相对,研究儒家经典本身的学问为外学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中的「司马朗字伯达,河内温人也。岁,人有道其父字者。朗曰:“慢人亲者,不敬其亲者也。”客谢之。,试经,为童子郎。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,疑朗匿年;劾问,朗曰:“朗之内外,累世长大。朗虽稚弱,无仰高之风;损年以求早成,非志所为也。”监试者异之。后关东兵起,故冀州刺史李邵,家居野王,近山险,欲徙居温。朗谓邵曰:“唇齿之喻,岂唯虞、虢?温与野王即是也。今去彼而居此,是为避朝亡之期耳。且君,国人之望也。今寇未至而先徙,带山之县必骇。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!窃为郡内忧之。”邵不从。边山之民果乱,内徙,或为寇抄。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中表亲戚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陆逊传中的「赤乌年,代顾雍为丞相。诏曰:“朕以不德,应期践运;王途未,奸宄充路;夙夜战惧,不遑鉴寐。惟君天资聪睿,明德显融;统任上将,匡国弭难。夫有超世之功者,必应光大之宠;怀文武之才者,必荷社稷之重。昔伊尹隆汤,吕尚翼周;内外之任,君实兼之。今以君为丞相,使使持节、守太常傅常,授印绶。君其茂昭明德,修乃懿绩;敬服王命,绥靖方。於乎!总司事,以训群僚,可不敬与?君其勖之!其州牧、都护、领武昌事,如故。”先是,宫并阙;中外职司,多遣子弟给侍。全琮报逊,逊以为:“子弟苟有才,不忧不用,不宜私出以要荣利;若其不佳,终为取祸。且闻宫势敌,必有彼此,此古人之厚忌也。”琮子寄,果阿附鲁王,轻为交构。逊书与琮曰:“卿不师日!,而宿留阿寄,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。”琮既不纳,更以致隙。及太子有不安之议,逊上疏陈:“太子正统,宜有盘石之固;鲁王藩臣,当使宠秩有差;彼此得所,上下获安。谨叩头流血以闻。”书上,及求诣都,欲口论嫡庶之分,以匡得失。既不听许,而逊外生顾谭、顾承、姚信,并以亲附太子,枉见流徙。太子太傅吾粲,坐数与逊交书,下狱死。权累遣中使责让逊,逊愤恚致卒。时年。家无余财。初,暨艳造营府之论,逊谏戒之,以为必祸。又谓诸葛恪曰:“在我前者,吾必奉之同升;在我下者,则扶持之。今观君气陵其上,意蔑乎下:非安德之基也。”又广陵杨竺少获声名,而逊谓之终败,劝竺兄穆,令与别族:其先睹如此。长子延,早夭。次子抗,袭爵。孙休时,追谥逊曰昭侯。」篇,“内外”解释为指在朝廷内主持政务和出朝领兵作战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洛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