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蘧伯玉的解释

蘧伯玉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论语》宪问篇中的「蘧伯玉使人于孔子,孔子与之坐而问焉,曰:“夫子何为?”对曰:“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”使者出,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」篇,“蘧伯玉”解释为卫国的大夫,名瑗。孔子在卫国时,曾住过他家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一卷 原道训中的「是故柔弱者,生之干也;而坚强者,死之徒也;先唱者,穷之路也;后动者,达之原也。」篇,“蘧伯玉”解释为春秋时的卫国大夫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九卷 主术训中的「蘧伯玉为相。子贡往观之,曰:“何以治国?”曰:“以弗治治之。”简子欲伐卫,使史黯往觌焉。还报曰:“蓬伯玉为相,未可以加兵。”固塞险阻,何足以致之!故皋陶喑而为大理,天下无虐刑,有贵于言者也;师旷瞽而为太宰,晋无乱政,有贵于见者也。故不言之令,不视之见,此伏羲、神农之所以为师也。故民之化也,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。」篇,“蘧伯玉”解释为蘧(qú)伯玉,名瑗,字伯玉,春秋时卫国大夫,为人贤达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畎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