蘧蒢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十九卷 修务训中的「且夫身正性善,发愤而成仁,帽凭而为义,性命可说,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,尧、舜、文王也;沉湎耽荒,不可教以道,不可喻以德,严父弗能正,贤师不能化者,丹朱、商均也。曼颊皓齿,形夸骨佳,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,西施、阳文也。啳月癸哆噅,蘧蒢戚施,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,嫫母、仳倠也。夫上不及尧舜,下不及商均,美不及西施,恶不若嫫母,此教训之所谕也,而芳泽之所施。且子有弑父者,然而天下莫疏其子,何也?爱父者众也,儒有邪辟者,而先王之道不废,何也?其行之者多也。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,则是以一饱之故,绝谷不食,以一蹪之难,辍足不行,惑也。」篇,“蘧蒢”解释为:蘧(qú)蒢(chú),前胸凸起不能弯腰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凡希世苟合之士,蘧蒢戚施之人,俯仰尊贵之颜,逶迆势利之间。意无是非,赞之如流;言无可否,应之如响。以窥看为精神,以向背为变通。势之所集,从之如归市;势之所去,弃之如脱遗。其言曰:“名与身孰亲也?得与失孰贤也?荣与辱孰珍也?”故遂洁其衣服,矜其车徒,冒其货贿,淫其声色,脉脉然自以为得矣。盖见龙逢、比干之亡其身,而不惟飞廉、恶来之灭其族也。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,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。盖讥汲黯之白首于主爵,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。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,而不惧石显之绞缢于后也。故夫达者之算也,亦各有尽矣。」篇,“蘧蒢”解释为:蘧蒢(qú chú),谄佞的人。也作“籧篨”。戚施:驼背。也指谄谀献媚的人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燕婉之求,籧篨不鲜。”又:“燕婉之求,得此戚施。”《论衡·累害》:“戚施弥妒,蘧蒢多佞。”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齐民要术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白醪曲第六十五 皇甫吏部家法」篇,“蘧蒢”解释为:蘧(qú)蒢(chú), 粗席。多用芦苇或竹子编成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国语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胥臣论教诲之力」篇,“蘧蒢”解释为:蘧蒢(qú chú),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。僬侥(jiāo yáo):古代传说中的矮人,自立为国。侏儒:身材异常矮小的人。蒙瞍(sǒu):同“矇瞍”,盲人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