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三公的解释

三公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荀子》儒效篇 第八中的「人论:志不免于曲私,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;行不免于污漫,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;其愚陋沟瞀,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:是众人也。志忍私,然后能公;忍情性,然后能修;知而好问,然后能才;公修而才,可谓小儒矣。志安公,行安修,知通统类:如是则可谓大儒矣。大儒者,天子三公也;小儒者,诸侯、大夫、士也;众人者,工农商贾也。礼者,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。人伦尽矣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周朝最高级的官员,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礼记》王制中的「王者之制禄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于天子,附于诸侯曰附庸。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,天子之卿视伯,天子之大夫视子男,天子之元士视附庸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三个最高官员,即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礼记》文王世子中的「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。乐,所以修内也;礼,所以修外也。礼乐交错于中,发形于外,是故其成也怿,恭敬而温文。立大傅、少傅以养之,欲其知父子、君臣之道也。大傅审父子、君臣之道以示之;少傅奉世子,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。大傅在前,少傅在后;入则有保,出则有师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师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。记曰:“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师保,有疑丞。设四辅及三公。不必备,唯其人。”语使能也。君子曰:“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国治。”君之谓也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辅佐天子的太师、太保、太傅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道德经》目录中的「第62章 万物之奥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古代最高的官职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五卷 时则训中的「立春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。修除祠位,币祷鬼神,牺牲用牡。禁伐木,毋覆巢杀胎夭,毋麛,毋卵,毋聚众置城郭,掩骼薶骴。孟春行夏令,则风雨不时,草木旱落,国乃有恐;行秋令,则其民大疫,飘风暴雨总至,黎萎蓬蒿并兴;行冬令,则水潦为败,雨霜大雹,首稼不入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西汉时以丞相、御史大夫、太尉为三公。九卿:秦汉以奉常、郎中令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典客、宗正、治粟内史、少府为九卿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术解 第二十中的「人有相羊祜父墓,后应出受命君。祜恶其言,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。相者立视之,曰:“犹应出折臂三公。”俄而祜坠马折臂,位果至公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晋代的三公指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羊祜在晋武帝时任征南大将军,死后追赠太傅,属于三公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王粲字仲宣,山阳高平人也。曾祖父龚,祖父畅,皆为汉公。父谦,为大将军何进长史。进以谦名公之胄,欲与为婚,见其子,使择焉。谦弗许,以疾免。卒于家。献帝西迁,粲徙长安。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。时邕才学显著,贵重朝廷;常车骑填巷,宾客盈坐。闻粲在门,倒屣迎之。粲至,年既幼弱,容状短小,坐尽惊。邕曰:“此王公孙也,有异才,吾不如也。吾家书籍文章,尽当与之。”年,司徒辟,诏除黄门侍郎;以西京扰乱,皆不就。乃之荆州依刘表。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,不甚重也。表卒。粲劝表子琮,令归太祖。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指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东汉废除丞相,以三公为形式上的执政大臣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三公改他官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北宋初,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(另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师),用作宰相、亲王、使相加官。宋徽宗时,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,为真宰相之任,执掌朝政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国语》中的「敬姜论劳逸」篇,“三公”解释为周朝中枢的最高长官,即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九卿:周朝中枢分管各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,即冢宰、司徒、宗伯、司马、司寇、司空、少师、少傅、少保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师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