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三光的解释

三光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上-班孟坚中的「乃经灵台,灵台既崇。帝勤时登,爰考休征。三光宣精,五行布序。习习祥风,祁祁甘雨。百谷蓁蓁,庶草蕃庑。屡惟丰年,於皇乐胥!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。宣精:放光。宣,放,发。精,光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纪行下-潘安仁中的「窥秦墟于渭城,冀阙缅其堙尽。觅陛殿之余基,裁岥岮以隐嶙。想赵使之抱璧,浏睨楹以抗愤。燕图穷而荆发,纷绝袖而自引。筑声厉而高奋,狙潜铅以脱膑。据天位其若兹,亦狼狈而可愍。简良人以自辅,谓斯忠而鞅贤。寄苛制于捐灰,矫扶苏于朔边。儒林填于坑阱,《诗》《书》炀而为烟。国灭亡以断后,身刑 以启前。商法焉得以宿,黄犬何可复牵。野蒲变而成脯,苑鹿化以为马。假谗逆以天权,钳众口而寄坐。兵在颈而顾问,何不早而告我?愿黔黎其谁听,惟请死而获可。健子婴之果决,敢讨贼以纾祸。势土崩而莫振,作降王于路左。萧收图以相刘,料险易与众寡。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贯三光而洞九泉,曾未足以喻其高下也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李善注引许慎曰:“日月星也。”九泉:九重之泉,极言地下深处。李善注引《邓析子》:“贤愚之相觉,若九地之下,与重天之颠。”此以三光之明喻萧何之聪,以九泉之暗喻项羽之昏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江海-木玄虚中的「若乃三光既清,天地融朗,不泛阳侯,乘 绝往。觌安期于蓬莱,见乔山之帝像。群仙缥眇,餐玉清涯。履阜乡之留舄,被羽翮之 。翔天沼,戏穷溟,甄有形于无欲,永悠悠以长生。且其为器也,包乾之奥,括坤之区。惟神是宅,亦祇是庐。何奇不有,何怪不储。芒芒积流,含形内虚。旷哉坎德,卑以自居。弘往纳来,以宗以都。品物类生,何有何无?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指日、月、星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二-司马绍统中的「苕苕椅桐树,寄生于南岳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指日月星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下-谢玄晖中的「炎灵遗剑玺,当涂骇龙战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。喻指魏、蜀、吴三分天下。李善注引《三国名臣颂》:“三光参分,宇宙暂隔。”厌分景:讨厌光亮分散,不集中。此谓孙氏有一统天下之意。景,光亮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表上-曹子建中的「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,譬人之诚不能动天。崩城、陨霜,臣初信之;以臣心况,徒虚语耳。若葵藿之倾叶,太阳虽不为之回光,然终向之者,诚也。臣窃自比葵藿,若降天地之施,垂三光之明者,寔在陛下。臣闻《文子》曰:“不为福始,不为祸先。”今之否隔,友于同忧,而臣独唱言者,何也?窃不愿于圣代,使有不蒙施之物。有不蒙施之物,必有惨毒之怀,故《柏舟》有“天只”之怨,《谷风》有“弃予”之叹。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,孟子曰:“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,不敬其君者也。”臣之愚蔽,固非虞、伊;至于欲使陛下崇光被时雍之美,宣缉熙章明之德者,是臣??之诚,窃所独守,寔怀鹤立企伫之心。敢复陈闻者,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!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指日、月、星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枚叔中的「臣闻得全者昌,失全者亡。舜无立锥之地,以有天下;禹无十户之聚,以王诸侯;汤、武之土不过百里,上不绝三光之明,下不伤百姓之心者,有王术也。故父子之道,天性也;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,则事无遗策,功流万世。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,惟大王少加意,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文选》赞-袁彦伯中的「公瑾英达,朗心独见。披草求君,定交一面。桓桓魏武,外托霸迹。志掩衡霍,恃战忘敌。卓卓若人,曜奇赤壁。三光参分,宇宙暂隔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月星。喻三国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任城陈萧王传中的「植复上疏,陈审举之义,曰: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,君臣合德而庶政成。帝之世非皆智,季之末非皆愚;用与不用,知与不知也。既时有举贤之名,而无得贤之实,必各援其类而进矣。谚曰:“相门有相,将门有将。”夫相者,文德昭者也;将者,武功烈者也。文德昭,则可以匡国朝,致雍熙,稷、契、夔、龙是也;武功烈,则所以征不庭,威夷,南仲、方叔是矣。昔伊尹之为媵臣,至贱也;吕尚之处屠钓,至陋也。及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谟神通;岂复假近习之荐,因左右之介哉!《书》曰:“有不世之君,必能用不世之臣;用不世之臣,必能立不世之功。”殷、周王是矣。若夫龌龊近步,遵常守故,安足为陛下言哉!故阴阳不和,光不畅,官旷无人,庶政不整者,司之责也;疆埸骚动,方隅内侵,没军丧众,干戈不息者,边将之忧也。岂可虚荷国宠而不称其任哉!故任益隆者负益重,位益高者责益深;《书》称“无旷庶官”,《诗》有“职思其忧”:此其义也。陛下体天真之淑圣,登神机以继统;冀闻康哉之歌,偃武(行)修文之美。而数年以来,水旱不时,民困衣食;师徒之发,岁岁增调;加东有覆败之军,西有殪没之将:至使蚌蛤浮翔于淮、泗,鼲鼬喧哗于林木。臣每念之,未尝不辍食而挥餐,临觞而扼腕矣!昔汉文发代,疑朝有变。宋昌曰:“内有朱虚、东牟之亲;外有齐、楚、淮南、琅邪:此则磐石之宗,愿王勿疑!”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虢之援,中虑周成召、毕之辅,下存宋昌磐石之固。昔骐骥之于吴坂,可谓困矣;及其伯乐相之,孙邮御之,形体不劳而坐取千里。盖伯乐善御马,明君善御臣;伯乐驰千里,明君致太平: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。若朝司唯良,万机内理;武将行师,方难克弭:陛下可得雍容都城,何事劳动銮驾,暴露于边境哉!臣闻羊质虎皮,见草则悦,见豺则战,忘其皮之虎也。今置将不良,有似于此。故语曰:“患为之者不知,知之者不得为也。”昔乐毅奔赵,心不忘燕;廉颇在楚,思为赵将。臣生乎乱,长乎军,又数承教于武皇帝,伏见行师用兵之要,不必取孙、吴而暗与之合。窃揆之于心,常愿得奉朝觐,排金门,蹈玉陛;列有职之臣,赐须臾之(问)间;使臣得散所怀,摅舒蕴积:死不恨矣。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,期会甚急。又闻豹尾已建,戎轩鹜驾,陛下将复劳玉躬,扰挂神思。臣诚竦息,不遑宁处。愿得策马执鞭,首当尘露;撮风后之奇,接孙、吴之要,追慕卜商起予左右,效命先驱,毕命轮毂:虽无大益,冀有小补。然天高听远,情不上通;徒独望青云而拊心,仰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。 原文 »

〔10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中的「是时征役繁数,重以疫疠,民户损耗。统上疏曰:臣闻君国者,以据疆土为强富,制威福为尊贵,曜德义为荣显,永世胤为丰祚。然财须民生,强赖民力,威恃民势,福由民殖,德俟民茂,义以民行:者既备,然后应天受祚,保族宜邦。《书》曰:‘众非后无能胥以宁,后非众无以辟方。’推是言之,则民以君安,君以民济:不易之道也。今强敌未殄,海内未乂;军有无已之役,江境有不释之备。征赋调数,由来积纪;加以殃疫死丧之灾,郡县荒虚,田畴芜旷。听闻属城,民户浸寡;又多残老,少有丁夫。闻此之日,心若焚燎。思寻所由,小民无知,既有安土重迁之性,且又前后出为兵者;生则困苦无有温饱,死则委弃骸骨不反。是以尤用恋本,畏远同之于死。每有征发,羸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;小有财货,倾居行赂,不顾穷尽;轻剽者则迸入险阻,党就群恶。百姓虚竭,嗷然愁扰。愁扰则不营业,不营业则致穷困,致穷困则不乐生,故口腹急则奸心动而携叛多也。又闻民间,非居处小能自供,生产儿子多不起养;屯田贫兵,亦多弃子。天则生之,而父母杀之:既惧干逆和气,感动阴阳;且惟殿下开基建国,乃无穷之业也,强邻大敌非造次所灭,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,而兵民减耗,后生不育,非所以历远年,致成功也!夫国之有民,犹水之有舟;停则以安,扰则以危;愚而不可欺,弱而不可胜。是以圣王重焉,祸福由之;故与民消息,观时制政。方今长吏,亲民之职,惟以办具为能,取过目前之急;少复以恩惠为治,副称殿下天覆之仁,勤恤之德者。官民政俗,日以凋弊;渐以陵迟,势不可久!夫治疾及其未笃,除患贵其未深;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闲,留神思省。补复荒虚,深图远计;育残余之民,阜人财之用;参曜光,等崇天地。臣统之大愿,足以死而不朽矣。权感统言,深加意焉。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,迁偏将军。黄武初,曹仁攻濡须,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;统与严圭共拒破之,封新阳亭侯。后为濡须督。数陈便宜,前后书数上;所言皆善,文多故不悉载。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,生离叛之心,急宜绝置;权与相反覆,终遂行之。年,黄武年卒。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。 原文 »

〔11〕出自《楚辞》九思中的「守志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这里指日、月、星的光辉。镜:照耀。 原文 »

〔12〕出自《传习录》卷上-陆澄录中的「问:“先儒曰,‘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,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。’如何?”先生曰:“不然。如此却乃伪也。圣人如天,无往而非天。三光之上天也,九地之下亦天也,天何尝有降而自卑?此所谓‘大而化之’也。贤人如山岳,守其高而已。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,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。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,引而自高则伪矣。”」篇,“三光”解释为日、月、星辰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倏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