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皇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列子》仲尼篇中的「商太宰见孔子曰:“丘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圣则丘何敢,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。”商太宰曰:“三王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三王善任智勇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曰:“五帝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五帝善任仁义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曰:“三皇圣者欤?”孔子曰:“三皇善任因时者,圣则丘弗知。”商太宰大骇,曰:“然则孰者为圣?”孔子动容有间,曰:“西方之人,有圣者焉,不治而不乱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荡荡乎民无能名焉。丘疑其为圣。弗知真为圣欤?真不圣欤?”商太宰嘿然心计曰:“孔丘欺我哉!”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传说中的古代帝王。在史料上的传述和在民间的传说多种多样(至少有七种),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《史记》中所载的李斯之说:即三皇为“天皇”、“地皇”、“泰皇”和《古微书》中记载的三皇“伏羲”、“神农”、“黄帝”。其中的“泰皇”和“黄帝”又都是指的古泰国的国王——人皇太昊伏羲,这也是史书上所说的华夏民族是“炎黄子孙”的基本说法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志中-张平子中的「于时曜灵俄景,系以望舒。极般游之至乐,虽日夕而忘劬。感老氏之遗诫,将回驾乎蓬庐。弹五弦之妙指,咏周孔之图书。挥翰墨以奋藻,陈三皇之轨模。苟纵心于物外,安知荣辱之所如!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传说中的三个远古圣皇。吕思勉《中国制度史·政体》:“三皇之为何如人?其继承之际何如?不可考矣。”或谓天皇、地皇、人皇;或谓燧人、伏羲、神农;或谓伏羲、神农、女娲,传说不一。轨模:法则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三少帝纪中的「丙辰,帝幸太学。问诸儒曰:“圣人幽赞神明,仰观俯察,始作卦。后圣重之为,立爻以极数;凡斯大义,罔有不备。而夏有《连山》,殷有《归藏》,周曰《周易》;《易》之书,其故何也?”《易》博士淳于俊对曰:“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卦,神农演之为,黄帝、尧、舜通其变。代随时,质文各由其事。故《易》者,变易也;名曰《连山》,似山出纳云气,连天地也;《归藏》者,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。”帝又曰:“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《易》,孔子何以不云‘燧人氏没包羲氏作’乎?”俊不能答。帝又问曰:“孔子作《彖》、《象》,郑玄作注;虽圣、贤不同,其所释经义,也。今《彖》、《象》不与经文相连;而注连之,何也?”俊对曰:“郑玄合《彖》、《象》于经者,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。”帝曰:“若郑玄合之,于学诚便;则孔子曷为不合,以了学者乎?”俊对曰:“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,是以不合;此圣人以不合为谦。”帝曰:“若圣人以不合为谦,则郑玄何独不谦邪?”俊对曰:“古义弘深,圣问奥远,非臣所能详尽。”帝又问曰:“《系辞》云‘黄帝、尧、舜,垂衣裳而天下治’,此包羲、神农之世为无衣裳。但圣人化天下,何殊异尔邪?”俊对曰:“皇之时,人寡而禽兽众,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。及至黄帝,人众而禽兽寡,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。”帝又问:“乾为天,而复为金,为玉,为老马,与细物并邪?”俊对曰:“圣人取象,或远或近;近取诸物,远则天地。”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说法很多,这里指燧人氏、包羲和神农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韩崔高孙王传中的「鲁相上言:“汉旧立孔子庙,褒成侯岁时奉祠;辟雍行礼,必祭先师;王家出谷,春秋祭祀。今宗圣侯奉嗣,未有命祭之礼;宜给牲牢,长吏奉祀,尊为贵神。”制府议。博士傅祗以“《春秋》传言立在祀典,则孔子是也。宗圣适足继绝世,彰盛德耳;至于显立言,崇明德,则宜如鲁相所上。”林议以为:“宗圣侯亦以王命祀,不为未有命也。周武王封黄帝、尧、舜之后,及立恪;禹、汤之世,不列于时,复特命他官祭也。今周公以上,达于皇,忽焉不祀,而其礼经亦存其言;今独祀孔子者,以世近故也。以大夫之后,特受无疆之祀;礼过古帝,义逾汤、武。可谓崇明报德矣,无复重祀于非族也。”明帝又分林邑,封子列侯。正始年,薨,谥曰孝侯。子述嗣。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。说法不一。曹魏时人多以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为三皇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「先主既定益州,广汉太守夏(侯)纂请宓为师友祭酒,领官掾,称曰“仲父”。宓称疾,卧在第舍。纂将功曹古朴、主簿王普,厨膳,即宓第宴谈;宓卧如故。纂问朴曰:“至于贵州养生之具,实绝余州矣;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?”朴对曰:“乃自先汉以来,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;至于著作为世师式,不负于余州也。严君平见黄、老作《指归》;扬雄见《易》作《太玄》,见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;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:于今天下所共闻也。”纂曰:“仲父何如”?宓以簿击颊,曰:“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,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:蜀有汶阜之山,江出其腹;帝以会昌,神以建福,故能沃野千里。淮、济渎,江为其首。此其也。禹生石纽,今之汶山郡是也。昔尧遭洪水,鲧所不治;禹疏江决河,东注于海;为民除害,生民以来功莫先者。此其也。天帝布治房、心;决政参、伐:参、伐则益州分野,皇乘祗车出谷口,今之斜谷是也。此便鄙州之阡陌;明府以雅意论之:何若于天下乎?”于是,纂逡巡无以复答。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。先主既称尊号,将东征吴。宓陈天时必无其利;坐下狱幽闭,然后贷出。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传说中上古的三个君主。有不同的说法,但东汉、三国时人们多以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为三皇。祗车:车名。传说中上古君主所乘的专车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「初,竦数谏恪,恪不从,常忧惧祸。及亡,临淮臧均表,乞收葬恪曰:臣闻震雷电激,不崇朝;大风冲发,希有极日;然犹继以云雨,因以润物。是则天地之威,不可经日浃辰;帝王之怒,不宜讫情尽意。臣以狂愚,不知忌讳;敢冒破灭之罪,以邀风雨之会。伏念故太傅诸葛恪,得承祖考风流之烈;伯叔诸父遭汉祚尽,州鼎立,分托方:并履忠勤,熙隆世业。爰及于恪,生长王国,陶育圣化;致名英伟,服事累纪。祸心未萌,先帝委以伊、周之任,属以万机之事。恪素性刚愎,矜己陵人;不能敬守神器,穆静邦内;兴功暴师,未期出;虚耗士民,空竭府藏;专擅国宪,废易由意;假刑劫众,大小屏息。侍中、武卫将军、都乡侯俱受先帝嘱寄之诏,见其奸虐,日月滋甚;将恐荡摇宇宙,倾危社稷。奋其威怒,精贯昊天;计虑先于神明,智勇百于荆、聂;躬持白刃,枭恪殿堂;勋超朱虚,功越东牟。国之元害,朝大除;驰首徇示,军喜踊;日月增光,风尘不动。斯实宗庙之神灵,天人之同验也。今恪父子首,悬市积日;观者数万,詈声成风。国之大刑,无所不震;长老孩幼,无不毕见。人情之于品物,乐极则哀生。见恪贵盛,世莫与;身处台辅,中间历年;今之诛夷,无异禽兽。观讫情反,能不惨然!且已死之人,与土壤同域;凿掘斫刺,无所复加。愿圣朝稽则乾坤,怒不极旬。使其乡邑若故吏民,收以士伍之服,惠以寸之棺。昔项籍受殡葬之施,韩信获收殓之恩:斯则汉高发神明之誉也。惟陛下敦皇之仁,垂哀矜之心;使国泽加于辜戮之骸,复受不已之恩。于以扬声遐方,沮劝天下,岂不弘哉!昔栾布矫命彭越,臣窃恨之不先请主上,而专名以肆情;其得不诛,实为幸耳。今臣不敢彰宣愚情,以露天恩;谨伏手书,冒昧陈闻。乞圣朝哀察!于是亮、峻听恪故吏殓葬,遂求之于石子冈。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传说中远古的三位帝王。说法很多,但东汉、三国时人多认为是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。据说远古时人死后只用柴草遮盖,放在荒野上,后世的圣人才改用棺椁,见《周易·系辞》下。这里的“三皇之仁”当指此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庄子》外篇-天运中的「孔子西游于卫,颜渊问师金曰:“以夫子之行为奚如?”师金曰:“惜乎!而夫子其穷哉!”颜渊曰:“何也?”师金曰:“夫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尸祝齐戒以将之。及其已陈也,行者践其首脊,苏者取而爨之而已。将复取而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游居寝卧其下,彼不得梦,必且数眯焉。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,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。故伐树于宋,削迹于卫,穷于商周,是非其梦邪?围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死生相与邻,是非其眯邪?夫水行莫如用舟,而陆行莫如用车。以舟之可行于水也,而求推之于陆,则没世不行寻常。古今非水陆与?周鲁非舟车与?今蕲行周于鲁,是犹推舟于陆也!劳而无功,身必有殃。彼未知夫无方之传,应物而不穷者也。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?引之则俯,舍之则仰。彼,人之所引,非引人者也。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。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不矜于同而矜于治。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其犹蒩梨橘柚邪!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。故礼义法度者,应时而变者也。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,彼必龄啮挽裂,尽去而后慊。观古今之异,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。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,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,归亦捧心而颦其里。其里之富人见之,坚闭门而不出;贫人见之,挈妻子而去之走。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。惜乎,而夫子其穷哉!”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,乃南之沛见老聃。老聃曰:“子来乎?吾闻子,北方之贤者也!子亦得道乎?”孔子曰:“未得也。”老子曰:“子恶乎求之哉?”曰:“吾求之于度数,五年而未得也。”老子曰:“子又恶乎求之哉?”曰:“吾求之于阴阳,十有二年而未得也。”老子曰:“然,使道而可献,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;使道而可进,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;使道而可以告人,则人莫不告其兄弟;使道而可以与人,则人莫不与其子孙。然而不可者,无它也,中无主而不止,外无正而不行。由中出者,不受于外,圣人不出;由外入者,无主于中,圣人不隐。名,公器也,不可多取。仁义,先王之蘧庐也,止可以一宿而不 可久处。觏而多责。」篇,“三皇”解释为: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五帝:少吴、颛顼、高辛、尧、舜。此外还有其他说法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