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山阳的解释

山阳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哀伤-向子期中的「将命适于远京兮,遂旋反而北徂。济黄河以泛舟兮,经山阳之旧居。瞻旷野之萧条兮,息余驾乎城隅。践二子之遗迹兮,历穷巷之空庐。叹《黍离》之愍周兮,悲《麦秀》于殷墟。惟古昔以怀今兮,心徘徊以踌躇。栋宇存而弗毁兮,形神逝其焉如?昔李斯之受罪兮,叹黄犬而长吟。悼嵇生之永辞兮,顾日影而弹琴。托运遇于领会兮,寄余命于寸阴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河内郡山阳县。县城因在太行山南而命名,故城在今河南修武西北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四-陆韩卿中的「嘉惠承帝子, 履奉王孙。属叨金马署,又点铜龙门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李善注引《魏氏春秋》曰:“嵇康寓居山阳县,与向秀游于竹林,号曰七贤。”山阳,在今河南焦作东。?,聚谈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秋月,太祖还鄄城。布到乘氏,为其县人李进所破;东屯山阳。于是绍使人说太祖,欲连和。太祖新失兖州,军食尽,将许之;程昱止太祖,太祖从之。冬月,太祖至东阿。是岁,谷斛余万钱,人相食。乃罢吏兵新募者。陶谦死,刘备代之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文帝纪中的「黄初元年月,癸酉,以河内之山阳,邑万户,奉汉帝为山阳公;行汉正朔;以天子之礼郊祭;上书不称“臣”;京都有事于太庙,致胙;封公之子为列侯。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,考武王曰武皇帝,尊王太后曰皇太后。赐男子爵人级;为父后及孝悌、力田人级。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,列侯为关中侯。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。封爵、增位各有差。改相国为司徒,御史大夫为司空,奉常为太常,郎中令为光禄勋,大理为廷尉,大农为大司农。郡国、县邑,多所改易。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,赐青盖车、乘舆、宝剑、玉玦。月,初营洛阳宫。戊午幸洛阳。是岁,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。帝大怒,陵减死罪等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县名。县治在今河南焦作市东。据《后汉书》卷 9 《孝献帝纪》记载,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之后,其都城在山阳县境内的浊鹿城。浊鹿城又名浊城,在今河南修武县西,尚有遗迹留存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三少帝纪中的「评曰:古者以天下为公,唯贤是与。后代世位,立子以嫡;若嫡嗣不继,则宜取旁亲明德,若汉之文、宣者:斯不易之常准也。明帝既不能然,情系私爱;抚养婴孩,传以大器。托付不专,必参支族;终于曹爽诛夷,齐王替位。高贵公,才慧夙成,好问尚辞,盖亦文帝之风流也;然轻躁忿肆,自蹈大祸。陈留王,恭己南面,宰辅统政;仰遵前式,揖让而禅;遂飨封大国,作宾于晋:比之山阳,班宠有加焉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即山阳公刘协,被曹丕取代的汉献帝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王粲字仲宣,山阳高平人也。曾祖父龚,祖父畅,皆为汉公。父谦,为大将军何进长史。进以谦名公之胄,欲与为婚,见其子,使择焉。谦弗许,以疾免。卒于家。献帝西迁,粲徙长安。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。时邕才学显著,贵重朝廷;常车骑填巷,宾客盈坐。闻粲在门,倒屣迎之。粲至,年既幼弱,容状短小,坐尽惊。邕曰:“此王公孙也,有异才,吾不如也。吾家书籍文章,尽当与之。”年,司徒辟,诏除黄门侍郎;以西京扰乱,皆不就。乃之荆州依刘表。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,不甚重也。表卒。粲劝表子琮,令归太祖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。高平:县名。县治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文帝即王位,为散骑常侍。及践阼,封安国亭侯。时群臣并颂魏德,多抑损前朝;臻独明禅授之义,称扬汉美。帝数目臻曰:“天下之珍,当与山阳共之。”迁尚书,转侍中、吏部尚书。帝幸广陵,行中领军,从。征东大将军曹休,表得降贼辞,“孙权已在濡须口”。臻曰:“权恃长江,未敢抗衡。此必畏怖伪辞耳。”考核降者,果守将诈所作也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指汉献帝。汉献帝让位以后,魏文帝曹丕封他为山阳公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「伊籍字机伯,山阳人。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。先主之在荆州,籍常往来,自托;表卒,遂随先主南渡江,从入益州。益州既定,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;见待亚于简雍、孙乾等。遣东使于吴;孙权闻其才辩,欲逆折以辞。籍适入拜,权曰:“劳事无道之君乎?”籍即对曰:“拜起,未足为劳。”籍之机捷,类皆如此。权甚异之。后迁昭文将军。与诸葛亮、法正、刘巴、李严共造《蜀科》;《蜀科》之制,由此人焉。」篇,“山阳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壬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