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侍郎的解释

侍郎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东方曼倩中的「客难东方朔曰:“苏秦、张仪壹当万乘之主,而身都卿相之位,泽及后世。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,慕圣人之义,讽诵《诗》《书》、百家之言,不可胜记,著于竹帛,唇腐齿落。服膺而不可释,好学乐道之效,明白甚矣。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,则可谓博闻辩智矣。然悉力尽忠,以事圣帝,旷日持久,积数十年,官不过侍郎,位不过执戟,意者尚有遗行邪?同胞之徒,无所容居,其故何也?”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,本为宫廷的近侍。东汉以后,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,满一年称尚书郎,三年称侍郎。东方朔时在西汉,侍郎位卑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四-刘孝标中的「近世有沛国刘 弟琎,并一时之秀士也。 则关西孔子,通涉六经,循循善诱,服膺儒行。琎则志烈秋霜,心贞昆玉,亭亭高竦,不杂风尘。皆毓德于衡门,并驰声于天地。而官有微于侍郎,位不登于执戟,相次殂落,宗祀无飨。因斯两贤,以言古则: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奇才而莫用,徼草木以共凋,与麋鹿而同死,膏涂平原,骨填川谷,堙灭而无闻者,岂可胜道哉!此则宰衡之与皂隶,容、彭之与殇子,猗顿之与黔娄,阳文之与敦洽,咸得之于自然,不假道于才智。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秦汉时为郎中令的属官,东汉后为尚书的属官。唐以后,职位渐高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文帝即王位,徙为尚书。顷之,还汉朝为侍郎;劝赞禅代之义,为文诰之诏。文帝践阼,复为尚书,封阳吉亭侯。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指黄门侍郎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诸葛亮传中的「年,率诸军北驻汉中。临发,上疏曰: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分,益州疲弊: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宫中、府中俱为体;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;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。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;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;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。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;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。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;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;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;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;奉命于危难之间:尔来有年矣。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;故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;当奖率军,北定中原;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;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此臣所以报先帝,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袆、允之任也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;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。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。臣不胜受恩感激;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!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这里指黄门侍郎。是皇帝的侍从官员。当时郭攸之、费祎任侍中,董允任黄门侍郎。郭攸之:事见《三国志》卷三十九《董允传》。董允(?—公元 246):传见本书卷三十九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令还吴迎家,道病卒。临困,授子靖留笺曰:“自古有国有家者,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;至于其治,多不馨香。非无忠臣贤佐、暗于治体也,由主不胜其情,弗能用耳。夫人情惮难而趋易,好同而恶异:与治道相反。《传》曰‘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’:言善之难也。人君承奕世之基,据自然之势,操柄之威,甘易同之欢,无假取于人;而忠臣挟难进之术,吐逆耳之言:其不合也,不亦宜乎!(虽)离则有衅;巧辩缘间,眩于小忠,恋于恩爱;贤愚杂错,长幼失叙。其所由来,情乱之也。故明君悟之,求贤如饥渴,受谏而不厌;抑情损欲,以义割恩;上无偏谬之授,下无希冀之望。宜加思,含垢藏疾,以成仁覆之大。”时年,卒。权省书流涕。纮著诗、赋、铭、诔余篇。子玄,官至南郡太守,尚书。玄子尚,孙皓时为侍郎。以言语辩捷见知,擢为侍中,中书令。皓使尚鼓琴,尚对曰:“素不能。”敕使学之。后宴,言次说琴之精妙,尚因道:“晋平公使师旷作清角,旷言吾君德薄,不足以听之。”皓意谓尚以斯喻己,不悦;后积他事下狱,皆追以此为诘。送建安作船。久之,又就加诛。初,纮同郡秦松字文表,陈端字子正,并与纮见待于孙策,参与谋谟:各早卒。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这里指中书侍郎,负责起草皇帝的诏命文书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王文正公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始于秦。隋唐以后,三省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。太保:古为三公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之一,后来为勋戚文武大臣加衔赠官,无实职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二中的「赵后淫乱」篇,“侍郎”解释为官名。两汉郎官的一种,为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,是宫廷内皇帝身边的侍从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曰:“郎中令,秦官,掌宫殿掖门户,有丞。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更名光禄勋。属官有大夫、郎、谒者,皆秦官。……郎掌守门户,出充车骑,有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,皆无员,多至千人。”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水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