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史鱼的解释

史鱼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论语》卫灵公篇中的「子曰:“直哉史鱼!邦有道如矢,邦无道如矢。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。”」篇,“史鱼”解释为卫国大夫,字子鱼。临死前要儿子不为他在正堂治丧,以此劝谏卫灵公任用蘧伯玉,斥退弥子瑕,古人称为“尸谏”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诔上-潘安仁中的「子囊佐楚,遗言城郢。史鱼谏卫,以尸显政。伊君临终,不忘忠敬。寝伏床蓐,念在朝廷。朝达厥辞,夕殒其命。圣王嗟悼,宠赠衾襚。诔德策勋,考终定谥。群辟恸怀,邦族挥泪。孤嗣在疚,寮属含悴。赴者同哀,路人增欷。呜呼哀哉!」篇,“史鱼”解释为春秋时卫国史官。为人正直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「太祖征并州,留琰傅文帝于邺。世子仍出田猎,变易服乘,志在驱逐。琰书谏曰:“盖闻盘于游田,《书》之所戒;鲁隐观鱼,《春秋》讥之:此周、孔之格言,经之明义。殷鉴夏后,《诗》称不远;子卯不乐,《礼》以为忌:此又近者之得失,不可不深察也。袁族富强,公子宽放,盘游滋侈,义声不闻。哲人君子,俄有色斯之志;熊罴壮士,堕于吞噬之用。固所以拥徒百万,跨有河朔,无所容足也。今邦国殄瘁,惠康未洽;士女企踵,所思者德。况公亲御戎马,上下劳惨。世子宜遵大路,慎以行正,思经国之高略;内鉴近戒,外扬远节,深惟储副以身为宝。而猥袭虞旅之贱服,忽驰骛而陵险;志雉兔之小娱,忘社稷之为重: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。唯世子燔翳捐褶,以塞众望。不令老臣,获罪于天。”世子报曰:“昨奉嘉命,惠示雅(数)疏,欲使燔翳捐褶。翳已坏矣,褶亦去焉。后有此比,蒙复诲诸。”太祖为丞相,琰复为东、西曹掾属,征事。初授东曹时,教曰:“君有伯夷之风,史鱼之直;贪夫慕名而清,壮士尚称而厉:斯可以率时者已。故授东曹,往践厥职。”魏国初建,拜尚书。时未立太子,临淄侯植有才而爱。太祖狐疑,以函令密访于外。唯琰露板答曰:“盖闻《春秋》之义,立子以长;加官将仁孝聪明,宜承正统:琰以死守之!”植,琰之兄女婿也。太祖贵其公亮,喟然叹息。」篇,“史鱼”解释为春秋时卫国的大夫,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。又叫史䲡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韩崔高孙王传中的「明帝即位,赐爵关内侯,转光禄勋,司隶校尉。属郡皆罢非法除过员吏。林为政推诚,简存大体,是以去后每辄见思。散骑常侍刘劭作《考课论》,制下百僚。林议曰:“案《周官》考课,其文备矣;自康王以下,遂以陵迟,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。及汉之季,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?方今军旅,或猥或猝;备之以科条,申之以内外;增减无常,固难矣。且万目不张举其纲,众毛不整振其领。皋陶仕虞,伊尹臣殷,不仁者远。帝、王未必如,而各以治乱。《易》曰:‘易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’太祖随宜设辟,以遗来今,不患不法古也。以为今之制度,不为疏阔,惟在守勿失而已。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,‘式是百辟’,则孰敢不肃?”景初元年,司徒、司空并缺,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:“夫宰相者,天下之所瞻效;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,足为海内所师表者。窃见司隶校尉崔林,禀自然之正性,体高雅之弘量。论其所长以比古人:忠直不回,则史鱼之俦;清俭守约,则季文之匹也。牧守州郡,所在而治;及为外司,万里肃齐;减台辅之妙器,衮职之良才也。”后年,遂为司空,封安阳亭侯,邑百户。公封列侯,自林始也。顷之,又进封安阳乡侯。」篇,“史鱼”解释为即史䲡(qiū)。字子鱼。春秋时卫国的大夫。为官忠直,孔子曾有“直哉子鱼”的赞叹,见《论语·卫灵公》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世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