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命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畋猎中-司马长卿中的「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逡巡避席曰:“鄙人固陋,不知忌讳。乃今日见教,谨受命矣。”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接受命教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献诗-潘安仁中的「於皇时晋,受命既固。三祖在天,圣皇绍祚。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受命于天。既固:言王基已坚固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符命-扬子云中的「天人之事盛矣,鬼神之望允塞。群公先正,罔不夷仪;奸宄寇贼,罔不振威。绍少典之苗,著黄、虞之裔,帝典阙者已补,王纲弛者已张。炳炳麟麟,岂不懿哉?厥被风濡化者,京师沉潜,甸内匝洽,侯、卫厉揭,要、荒濯沐。而术前典,巡四民,迄四岳,增封泰山,禅梁父,斯受命者之典业也。盖受命日不暇给,或不受命,然犹有事矣。况堂堂有新,正丁厥时,崇岳、渟海、通渎之神,咸设坛场,望受命之臻焉。海外遐方,信延颈企踵,回面内向,喁喁如也。帝者虽勤,恶可以已乎?宜命贤哲,作《帝典》一篇,旧三为一,袭以示来人,摛之罔极。令万世常戴巍巍,履栗栗,臭馨香,含甘实,镜纯粹之至精,聆清和之正声,则百工伊凝,庶绩咸喜,荷天衢,提地釐,斯天下之上则已,庶可试哉!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指王莽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二-韦弘嗣中的「方今大吴受命,海内未平。圣朝乾乾,务在得人。勇略之士,则受熊虎之任;儒雅之徒,则处龙凤之署。百行兼苞,文武并骛。博选良才,旌简髦俊。设程试之科,垂金爵之赏。诚千载之嘉会,百世之良遇也。当世之士,宜勉思至道,爱功惜力,以佐明时,使名书史籍,勋在盟府,乃君子之上务,当今之先急也。夫一木之枰,孰与方国之封?枯棋三百,孰与万人之将?衮龙之服,金石之乐,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!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受天之命以治理国家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年春月,军至谯。作轻舟,治水军。秋月,自涡入淮,出肥水,军合肥。辛未,令曰:“自顷以来,军数征行,或遇疫气。吏士死亡不归,家室怨旷,百姓流离。而仁者岂乐之哉?不得已也!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,县官勿绝廪。长吏存恤抚循,以称吾意。”置扬州郡县长吏,开芍陂屯田。月,军还谯。年春,下令曰:“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,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?及其得贤也,曾不出闾巷。岂幸相遇哉?上之人(不)求取之耳!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贤之急时也。‘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’。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?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。吾得而用之。”冬,作铜雀台。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承受天命。意指开国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文帝纪中的「诏曰:“昔仲尼资大圣之才,怀帝王之器;当衰周之末,无受命之运。在鲁、卫之朝,教化乎洙、泗之上。凄凄焉,遑遑焉,欲屈己以存道,贬身以救世。于时王公,终莫能用之;乃退考代之礼,修素王之事:因鲁史而制《春秋》,就太师而正《雅》、《颂》。俾千载之后,莫不宗其文以述作,仰其圣以成谋。咨!可谓命世之大圣,亿载之师表者也!遭天下大乱,百祀堕坏。旧居之庙,毁而不修;褒成之后,绝而莫继。阙里不闻讲颂之声;时不睹蒸、尝之位。斯岂所谓崇礼报功,盛德百世必祀者哉!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,邑百户,奉孔子祀。令鲁郡修起旧庙,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;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。”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承受天命。指成为君主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楚辞》九章-橘颂中的「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。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。曾枝剡棘,圆果抟兮。青黄杂糅,文章烂兮。精色内白,类可任兮。纷缊宜修,姱而不丑兮。」篇,“受命”解释为:受自然之命,即天性。迁:迁移,迁徙。不迁:指不能移栽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