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司马迁的解释

司马迁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「帝尝问曰:“汉桓帝时,白马令李云,上书言:‘帝者,谛也……是帝欲不谛。’当何得不死?”肃对曰:“但为言失逆顺之节;原其本意,皆欲尽心,念存补国。且帝者之威,过于雷霆;杀匹夫,无异蝼蚁。宽而宥之,可以示容受切言,广德宇于天下。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。”帝又问:“司马迁以受刑之故,内怀隐切;著《史记》,非贬孝武:令人切齿。”对曰:“司马迁记事,不虚美,不隐恶。刘向、扬雄服其善叙事,有良史之才,谓之实录。汉武帝闻其述《史记》,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,于是大怒,削而投之。于今此两纪,有录无书。后遭李陵事,遂下迁蚕室。此为隐切在孝武,而不在于史迁也。”」篇,“司马迁”解释为字子长。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市西南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。早年漫游天下。武帝时任太史令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,得罪下狱,受宫刑。出狱后任中书令。发愤继续撰写史籍。人称其书为《太史公书》,后称《史记》。传见《史记》卷一百三十、《汉书》卷六十二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楼贺韦华传中的「曜冀以此求免,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,又以诘曜。曜对曰:“囚撰此书,实欲表上;惧有误谬,数数省读,不觉点污。被问寒战,形气呐吃。谨追辞叩头百下,两手自搏。”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:“曜运值千载,特蒙哀识;以其儒学,得与史官;貂蝉内侍,承合天问。圣朝仁笃,慎终追远;迎神之际,垂涕敕曜。曜愚惑不达,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;而拘系史官,使圣趣不叙,至行不彰:实曜愚蔽当死之罪。然臣"",见曜自少勤学,虽老不倦;探综坟典,温故知新;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,外吏之中少过曜者。昔李陵为汉将,军败不还而降匈奴;司马迁不加疾恶,为陵游说。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,欲使毕成所撰,忍不加诛;书卒成立,垂之无穷。今曜在吴,亦汉之史迁也。伏见前后符瑞彰著,神旨天应,继出累现;统之期,庶不复久。事平之后,当观时设制;王不相因礼,帝不相沿乐;质文殊途,损益异体;宜得曜辈,依准古义,有所改立。汉氏承秦,则有叔孙通定代之仪,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。又《吴书》虽已有头角,叙赞未述。昔班固作《汉书》,文辞典雅;后刘珍、刘毅等作《汉记》,远不及固,叙传尤劣。今《吴书》当垂千载,编次诸史,后之才士论次善恶;非得良才如曜者,实不可使(阙)关不朽之书。如臣顽蔽,诚非其人。曜年已,余数无几;乞赦其等之罪,为终身徒;使成书业,永足传示,垂之百世。谨通进表,叩头百下。”皓不许,遂诛曜。徙其家零陵。子隆,亦有文学也。」篇,“司马迁”解释为字子长。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市西南)人,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。早年漫游天下,武帝时任太史令,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,得罪下狱,受宫刑。出狱后任中书令,发愤撰成《史记》。全书一百三十篇,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,止于西汉武帝,首尾三千年,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。传见《史记》卷一百三十、《汉书》卷六十二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四中的「司马良史」篇,“司马迁”解释为司马迁(约前145或135—前87或前86),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太史令司马谈之子。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。自幼即诵读经书典籍,早年游遍大江南北,考察风土人情,采集传说旧闻史料。初任郎中,元封三年(前108)继父职任太史令。太初元年(前104)开始撰写《史记》,后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,得罪汉武帝而下狱,遭受腐刑的屈辱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曰:“(太史公下狱后)退而深惟曰:‘夫《诗》《书》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而论兵法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’”于是出狱后发愤著书,完成《太史公书》,后称《史记》。《史记》: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司马迁著,完成于太始四年(前93)前后,原名《太史公书》。司马迁利用自己担任太史令的便利条件,充分利用皇家收藏的文献,以及早年游历时采访收集的材料写作而成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曰:“网罗天下放失旧闻。……凡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,为《太史公书》。序略,以拾遗补蓺,成一家之言,厥协《六经》异传,整齐百家杂语,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第七十。太史公曰: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,百三十篇。”《史记》共一百三十篇,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文体形式,以本纪、世家、列传分别记载不同人物、国家与民族,以八书记载制度沿革,用十表记载世事的来龙去脉。记事时间起于传说的黄帝,止于汉武帝末年,时间跨度三千余年。书中传记真实、生动形象,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。柳诒徴《中国文化史》说:“史学大家司马迁生于武帝之世,萃《尚书》《春秋》《国语》《世本》诸书之体,创为《史记》,立本纪、世家、表、书、传之目,遂为文学、历史两家之祖。治文学者师其义法,修史策者袭其体裁,是亦汉代之特色也。其后,褚少孙、扬雄、刘歆等多踵为之,而班彪及子固相继为《汉书》,遂为断代史之祖。吾国立国数千年,而朝野上下之典章制度、风俗文物胥有可考,实赖历朝史书之记载。”后人注释《史记》的作品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《集解》、唐司马贞的《索隐》和张守节的《正义》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严程阚薛传中的「是岁,何定建议凿圣溪,以通江淮。皓令莹督万人往,遂以多磐石,难施功,罢还。出为武昌左部督。后定被诛,皓追圣溪事,下莹狱,徙广州。右国史华覈上疏曰:“臣闻帝王,皆立史官;叙录功美,垂之无穷。汉时司马迁、班固,咸命世大才;所撰精妙,与经俱传。大吴受命,建国南土。大皇帝末年,命太史令丁孚、郎中项峻,始撰《吴书》。孚、峻俱非史才,其所撰作,不足纪录。至少帝时,更差韦曜、周昭、薛莹、梁广及臣人,访求往事;所共撰立,备有本末。昭、广先亡;曜负恩蹈罪;莹出为将,复以过徙:其书遂委滞,迄今未撰奏。臣愚浅才劣,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;若使撰合,必袭孚、峻之迹;惧坠大皇帝之元功,损当世之盛美。莹涉学既博,文章尤妙;同僚之中,莹为冠首。今者现吏,虽多经学;记述之才,如莹者少:是以"",为国惜之。实欲使卒垂成之功,编于前史之末。奏上之后,退填沟壑,无所复恨。”皓遂召莹还,为左国史。顷之,选曹尚书同郡缪祎,以执意不移,为群小所疾,左迁衡阳太守。既拜,又追以职事见诘责,拜表陈谢。因过诣莹,复为人所白,云:“祎不惧罪,多将宾客会聚莹许。”乃收祎下狱,徙桂阳;莹,还广州。未至,召莹还,复职。是时法政多谬,举措烦苛;莹每上便宜,陈缓刑简役,以济育百姓:事或施行。迁光禄勋。天纪年,晋军征皓;皓奉书于司马伷、王浑、王濬请降:其文,莹所造也。莹既至洛阳,特先见叙,为散骑常侍;答问处当,皆有条理。太康年,卒。著书篇,名曰《新议》。」篇,“司马迁”解释为字子长。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市西南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。早年漫游天下。武帝时任太史令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,得罪下狱,受宫刑。出狱后任中书令。发愤撰写《史记》一百三十篇,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。传见《史记》卷一百三十、《汉书》卷六十二。班固(公元 32—92):字孟坚。右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人。东汉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历二十余年,在其父班彪《史记后传》的基础上,撰成《汉书》一百篇,分为一百二十卷。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叙事详密,文辞典雅。又善作赋,代表作有《两都赋》等。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 69),随大将军窦宪攻匈奴,任中护军。后窦宪因专权被处死,他受牵连,死在狱中。传附《后汉书》卷四十《班彪列传》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司马文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