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素服的解释

素服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穆天子传》卷六中的「庚辰,舍于茅尺,于是禋祀,除丧始乐,素服而归,是曰素氏。天子遂西南。」篇,“素服”解释为本色或白色的衣服,居丧时所穿。郭璞注:“哀未忘也。”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明帝纪中的「年春月,(乙)己未,太白犯荧惑。癸酉,诏曰:“‘鞭作官刑’,所以纠慢怠也;而顷多以无辜死。其减鞭杖之制,著于令。”月,庚寅,山阳公薨;帝素服发哀,遣使持节,典护丧事。己酉,大赦。夏月,大疫。崇华殿灾。丙寅,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。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,葬以汉礼。是月,诸葛亮出斜谷,屯渭南;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。诏宣王:“但坚壁拒守,以挫其锋;彼进不得志,退无与战;久停则粮尽,虏略无所获:则必走矣。走而追之,以逸待劳:全胜之道也。”」篇,“素服”解释为白色的丧服。发哀:发出哀哭的声音。据《后汉书》卷九《孝献帝纪》记载,当时曹魏当局为东汉献帝所修建的陵墓称为“禅陵”。当年八月禅陵建成后,以天子的礼仪规格入葬。现今河南修武县境内,尚有禅陵的墓园遗迹留存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「初,太祖下令,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。繇以为:“古之肉刑,更历圣人;宜复施行,以代死刑。”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,遂寝。及文帝临飨群臣,诏谓:“大理欲复肉刑,此诚圣王之法。公卿当善共议。”议未定,会有军事,复寝。太和中,繇上疏曰:“大魏受命,继踪虞、夏。孝文革法,不合古道。先帝圣德,固天所纵,坟典之业,以贯之。是以继世,仍发明诏;思复古刑,为代法。连有军事,遂未施行。陛下远追祖遗意,惜斩趾可以禁恶,恨入死之无辜;使明习律令,与群臣共议;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者,复行此刑。《书》云:‘皇帝清问下民,鳏寡有辞于苗。’此言尧当除蚩尤、有苗之刑,先审问于下民之有辞者也。若今蔽狱之时,讯问槐、棘、群吏、万民。使如孝景之令,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。其黥、劓、左趾、宫刑者,自如孝文,易以髡、笞。能有奸者,率年至;虽斩其足,犹任生育。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,下计所全,岁千人。张苍除肉刑,所杀岁以万计;臣欲复肉刑,岁生千人。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?子曰:‘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尧、舜其犹病诸!’又曰:‘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’若诚行之,斯民永济。”书奏,诏曰:“太傅学优才高,留心政事;又于刑理深远。此大事,公卿群僚,善共平议。”司徒王朗议,以为:“繇欲轻减大辟之条,以增益刖刑之数;此即起偃为竖,化尸为人矣。然臣之愚,犹有未合微异之意。夫刑之属,著在科律;自有减死等之法,不死即为减。施行已久,不待远假斧凿于彼肉刑,然后有罪次也。前世仁者,不忍肉刑之惨酷,是以废而不用;不用以来,历年数百。今复行之,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,而肉刑之问已宣于寇仇之耳:非所以来远人也。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,使减死之髡(刖)刑;嫌其轻者,可倍其居作之岁数。内有以生易死不赀之恩,外无以刖易釱骇耳之声。”议者百余人,与朗同者多。帝以吴、蜀未平,且寝。太和年,繇薨。帝素服临吊,谥曰成侯。子毓嗣。初,文帝分毓户邑,封繇弟演及子劭、孙豫,列侯。」篇,“素服”解释为白色的丧服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素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