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孙膑的解释

孙膑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徐胡二王传中的「青龙年诏:“欲得有才智文章,谋虑渊深,料远若近,视昧而察,筹不虚运,策弗徒发;端小心,清修密静,乾乾不懈,志尚在公者:无限年齿,勿拘贵贱,卿校以上各举人”。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。正始中,转在徐州,封武观亭侯。迁征南将军,假节,都督荆、豫诸军事。昶以为:“国有常众,战无常胜;地有常险,守无常势。今屯宛,去襄阳百余里,诸军散屯,船在宣池,有急不足相赴。”乃表徙治新野,习水军于州,广农垦殖,仓谷盈积。嘉平初,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,乃奏博问大臣得失。昶陈治略事:“其,欲崇道笃学,抑绝浮华;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。其,欲用考试,考试犹准绳也;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,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。其,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;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。其,欲约官实禄,励以廉耻;不使与百姓争利。其,欲绝侈靡,务崇节俭;令衣服有章,上下有叙,储谷蓄帛,反民于朴。”诏书褒赞。因使撰百官考课事,昶以为:“唐、虞虽有黜陟之文,而考课之法不垂。周制冢宰之职,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,又无校比之制。由此言之,圣主明于任贤:略举黜陟之体,以委达官之长;而总其统纪,故能否可得而知也。”其大指如此。年,昶奏:“孙权流放良臣,嫡庶分争;可乘衅而制吴、蜀。白帝、夷陵之间,黔、巫、秭归、房陵皆在江北;民、夷与新城郡接:可袭取也。”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、秭归、房陵,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;昶诣江陵,两岸引竹f为桥,渡水击之。贼奔南岸,凿道并来攻。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,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,追斩数百级。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,乃先遣军案大道发还,使贼望见以喜之;以所获铠马甲首,驰环城以怒之;设伏兵以待之。绩果追军;与战,克之,绩遁走,斩其将钟离茂、许旻,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,振旅而还。王基、州泰皆有功。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,仪同司,进封京陵侯。毌丘俭、文钦作乱,引兵拒俭、钦有功,封子亭侯、关内侯,进位骠骑将军。诸葛诞反,昶据夹石以逼江陵,持施绩、全熙,使不得东。诞既诛,诏曰:“昔孙膑佐赵,直凑大梁。西兵骤进,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。”增邑千户,并前千百户。迁司空,持节、都督如故。甘露年薨。谥曰穆侯。子浑嗣,咸熙中为越骑校尉。」篇,“孙膑”解释为齐国阿(今山东阳谷县东北)人。战国时期军事家。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。庞涓任魏国将军,忌其才能,骗他到魏,处以膑刑,即去除膝盖骨,故名孙膑。后被齐国使者秘密载回,任齐威王军师。前354 年,魏军围攻赵国,赵求救于齐。孙膑设计,直攻魏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市),迫使庞涓率军回救,并在桂陵(今河南长垣县西北)设埋伏大破魏军。十三年后,在马陵(今河南范县西南)再次击破魏军十万,并射杀庞涓。著有《孙膑兵法》,在《孙子兵法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造。此书在东汉末年失传。1972 年山东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考古发掘中,出土了竹简《孙膑兵法》三十篇,共万余字。为考古学上重大发现。传附《史记》卷六十五《孙子列传》。佐:帮助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》曹操版中的「曹操版」篇,“孙膑”解释为战国时齐国人,著名的军事家,孙武的后代。他曾任齐威王的军师,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。著有《孙膑兵法》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曹操版中的「孙膑减灶」篇,“孙膑”解释为战国齐人,孙武之后代。与庞涓同学兵法,后庞涓为魏将,嫉其才,召至魏而施以刖刑。齐国使者载以归齐,齐威王以其为师,孙膑为齐谋划击魏,庞涓兵败自杀。有兵法传世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孙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