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论语》泰伯篇中的「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」篇,“泰伯”解释为:又叫太伯,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。古公有三个儿子、泰伯、仲雍、季历。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(周文王)。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,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。长子泰伯为便父亲愿望实现,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,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,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乐府下-陆士衡中的「楚妃且勿叹,齐娥且莫讴。四坐并清听,听我歌《吴趋》。」篇,“泰伯”解释为:一作“太伯”,周太王(周文王祖父)长子。太王晚年,欲传位少子季历,泰伯与弟仲雍率部分周人避往荆蛮,改从当地习俗,又传以耕作、筑城等技术,被推戴为君长,号曰“勾吴”,建都梅里(今江苏无锡东南)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乐府下-陆士衡中的「稷有天下」篇,“泰伯”解释为:周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,相传其不愿继承王位,逃之,遂为后世吴国之始祖。三:屡次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’” 原文 »
下一词汇:讨蜀护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