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王肃的解释

王肃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三少帝纪中的「讲《易》毕,复命讲《尚书》。帝问曰:“郑玄曰‘稽古,同天’,言尧同于天也。王肃云‘尧顺考古道而行之’:义不同,何者为是?”博士庾峻对曰:“先儒所执,各有乖异,臣不足以定之。然《洪范》称‘人占,从人之言’。贾、马及肃皆以为‘顺考古道’。以《洪范》言之,肃义为长。”帝曰:“仲尼言‘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’。尧之大美,在乎则天;顺考古道,非其至也。今发篇开义,以明圣德;而舍其大,更称其细,岂作者之意邪?”峻对曰:“臣奉遵师说,未喻大义。至于折中,裁之圣思。”次及岳举鲧。帝又问曰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;思无不周,明无不照。今王肃云‘尧意不能明鲧,是以试用’。如此,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?”峻对曰:“虽圣人之弘,犹有所未尽。故禹曰‘知人则哲,惟帝难之’。然卒能改授圣贤,缉熙庶绩,亦所以成圣也。”帝曰:“夫有始有卒,其唯圣人;若不能始,何以为圣?其言‘惟帝难之’,然卒能改授;盖谓知人圣人所难,非不尽之言也。《经》云:‘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’若尧疑鲧,试之年;官人失叙,何得谓之圣哲?”峻对曰:“臣窃观经传,圣人行事不能无失;是以尧失之凶,周公失之叔,仲尼失之宰予。”帝曰:“尧之任鲧,载无成,汩陈行,民用昏垫;至于仲尼失之宰予,言行之间:轻重不同也。至于周公、管、蔡之事,亦《尚书》所载,皆博士所当通也。”峻对曰:“此皆先贤所疑,非臣寡见所能究论。”次及“有鳏在下曰虞舜”,帝问曰:“当尧之时,洪水为害,凶在朝,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。舜年在既立,圣德光明;而久不进用,何也?”峻对曰:“尧咨嗟求贤,欲逊己位;岳曰‘否德忝帝位’。尧复使岳扬举仄陋,然后荐舜。荐舜之本,实由于尧;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。”帝曰:“尧既闻舜而不登用,又时忠臣亦不进达;乃使岳扬仄陋而后荐举,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。”峻对曰:“非臣愚见所能逮及。”」篇,“王肃”解释为王肃(?—公元 256),字子雍,王朗的儿子。曹魏时官至光禄勋,袭爵兰陵侯。传附本书卷十三《王朗传》。他继承家学,也是经学家。其学术观点与郑玄不同,所以常常有意与郑玄之说唱反调。由于他是司马氏集团成员,司马昭就是他的女婿,在司马氏掌权后,有不少人放弃郑玄之说改而赞成王氏父子的观点。把王朗的《易传》列为考试课目,博士庾峻赞同王肃而否定郑玄,都有这样的背景。对司马氏不满的曹髦,在这里两次反驳王肃对《尚书》的解释,也很有微妙意味。另外,在上文裴注引录的《魏氏春秋》大段史文,还详细记载了曹髦与群臣议论夏代君主少康与西汉高祖刘邦的优劣,曹髦竭力赞美能够中兴夏朝的少康,暗含自比少康有志振兴曹魏皇权之意。都有借学术讨论张扬政治意图的深层次背景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,乘胜扬声欲向青、徐,朝廷将为之备。嘏议以为:“淮海非贼轻行之路,又昔孙权遣兵入海,漂浪沉溺,略无孑遗;恪岂敢倾根竭本,寄命洪流,以徼干没乎?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,乘海溯淮,示动青、徐;恪自并兵,来向淮南耳。”后恪果图新城,不克而归。嘏常论才性同异,钟会集而论之。嘉平末,赐爵关内侯。高贵乡公即尊位,进封武乡亭侯。正元年春,毌丘俭、文钦作乱。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,可遣太尉孚往;惟嘏及王肃劝之。景王遂行;以嘏守尚书仆射,俱东。俭、钦破败,嘏有谋焉。及景王薨,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,文王遂以辅政。语在《钟会传》。会由是有自矜色,嘏戒之曰:“子志大其量,而勋业难为也,可不慎哉!”嘏以功进封阳乡侯,增邑百户,并前千百户。是岁薨。时年。追赠太常,谥曰元侯。子祗嗣。咸熙中开建等,以嘏著勋前朝,改封祗泾原子。」篇,“王肃”解释为王肃(公元 195—256),传附本书卷十三《王朗传》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茶经》目录-七之事中的「后魏 琅琊王肃」篇,“王肃”解释为字恭懿,琅琊(今山东临沂)人,北魏著名文士,曾任著作郎、太子舍人等职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王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