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威仪的解释

威仪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中庸》目录-第27章中的「大哉,圣人之道!洋洋乎!发育万物,峻极于天。优优大哉!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待其人而后行。故曰: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,温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。」篇,“威仪”解释为曲礼,指礼的细节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中-张平子中的「“于是皇舆夙驾, 于东阶。以须消启明,扫朝霞,登天光于扶桑,天子乃抚玉辂,时乘六龙。发鲸鱼,铿华钟,大丙弭节,风后陪乘,摄提运衡,徐至于射宫。礼事展,乐物具,《王夏》阕,《驺虞》奏。决拾既次,雕弓斯彀。达余萌于暮春,昭诚心以远喻。进明德而崇业,涤饕餮之贪欲。仁风衍而外流,谊方激而遐骛。日月会于龙狵,恤民事之劳疚。因休力以息勤,致欢忻于春酒。执銮刀以袒割,奉觞豆于国叟。降至尊以训恭,送迎拜乎三寿。敬慎威仪,示民不偷。」篇,“威仪”解释为庄严的容貌举止。《春秋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有威而可畏,谓之威;有仪而可象,谓之仪。”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长生殿》京都中-张平子中的「第三十一章 剿寇」篇,“威仪”解释为指帝王或大臣的仪仗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「权甚异之,欲试以事,令守节度。节度掌军粮谷,文书繁猥,非其好也。恪以“丹杨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徒得外县平民而已;其余深远,莫能擒尽”。屡自求乞,为官出之,年可得甲士万。众议咸以“丹杨地势险阻,与吴郡、会稽、新都、鄱阳郡邻接,周旋数千里,山谷万重;其幽邃民人,未尝入城邑,对长吏,皆仗兵野逸,白首于林莽。逋亡宿恶,咸共逃窜。山出铜铁,自铸甲兵。俗好武习战,高尚气力;其升山赴险,抵突丛棘;若鱼之走渊,猿狖之腾木也。时观间隙,出为寇盗;每致兵征伐,寻其窟藏;其战胜则蜂至,败则鸟窜。自前世以来,不能羁也。”皆以为难。恪父瑾闻之,亦以事终不逮,叹曰:“恪不大兴吾家,将大赤吾族也。”恪盛陈其必捷。权拜恪抚越将军,领丹杨太守,授棨戟、武骑百。拜毕,命恪备威仪,作鼓吹,导引」篇,“威仪”解释为显示声威的仪仗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王武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