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命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孝经》中的「曾子曰:“若夫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”」篇,“闻命”解释为:闻,听到。命,命令、指教。闻命,听过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班孟坚中的「宾曰:“若夫鞅、斯之伦,衰周之凶人,既闻命矣。敢问上古之士,处身行道,辅世成名,可述于后者,默而已乎?”」篇,“闻命”解释为:听说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蒋琬费祎姜维传中的「子斌嗣。为绥武将军、汉城护军。魏大将(军)钟会至汉城,与斌书曰:“巴蜀贤智文武之士,多矣!至于足下、诸葛思远,譬诸草木,吾气类也。桑梓之敬,古今所敦。西到,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;当洒扫坟茔,奉祠致敬:愿告其所在。”斌答书曰:“知惟臭味意眷之隆,雅托通流,未拒来谓也。亡考昔遭疾疢,亡于涪县;卜云其吉,遂安厝之。知君西迈,乃欲屈驾修敬坟墓;视予犹父,颜子之仁也。闻命感怆,以增情思。”会得斌书报,嘉叹意义;及至涪,如其书云。后主既降邓艾;斌诣会于涪,待以交友之礼。随会至成都,为乱兵所杀。斌弟显,为太子仆。会亦爱其才学,与斌同时死。刘敏,左护军,扬威将军。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。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,议者或谓“但可守城,不出拒敌,必自引退”。敏以为:“男女布野,农谷栖亩;若听敌入,则大事去矣。”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;多张旗帜,弥亘百余里。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,魏军即退。敏以功封云亭侯。」篇,“闻命”解释为:得知您的意思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女孝经》蒋琬费祎姜维传中的「诸女曰:“若夫廉贞、孝义、事姑、敬夫,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妇从夫之令,可谓贤乎?”大家曰:“是何言与!是何言与!昔者周宣王(名静,厉王之子)晚朝,姜后(宣王后)脱簪珥(耳冠之饰)待罪(谓待王加之罪,姜后本无罪而云云者,欲以谏王之故也)于永巷(宫中狱名,后改为掖庭巷),宣王为之夙兴。汉成帝(名骜,元帝太子)命班婕妤(女官,班姬,左曹越骑班况之女)同辇,婕妤辞曰:‘妾闻三代(夏商周)明王皆有贤臣在侧,不闻与嬖女同乘。’成帝为之改容。楚庄王耽(酷奢也)于游畋(猎也),樊女乃不食野味,庄王感焉,为之罢猎。由是观之,天子有诤臣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诤臣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诤臣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诤友,则不离于令名;父有诤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;夫有诤妻,则身不入于非道。是以卫女矫齐桓公不听淫乐,齐姜遣晋文公而成霸业。故夫非道则谏之,从夫之令,又焉得为贤乎!《诗》云:‘猷之未远,是用大谏。’”」篇,“闻命”解释为:接受命令或教导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