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殊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文学 第四中的「支道林造《即色论》,论成,示王中郎,中郎都无言。支曰:“默而识之乎?”王曰:“既无文殊,谁能见赏!”」篇,“文殊”解释为:指文殊菩萨。《维摩诘经》上说,文殊菩萨问维摩诘:“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?”时维摩诘默然无言。文殊菩萨赞叹说:“善哉!善哉!乃至无有文字语言,是真入不二法门。”王坦之用此典故,意思是说,维摩诘不语,菩萨亦能知其真意。自己不语,支道林却不能懂。其实,他的不置可否,可能就是不欣赏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碑文下-王简棲中的「质判玄黄,气分清浊,涉器千名,含灵万族。淳源上派,浇风下黩,爱流成海,情尘为岳。皇矣能仁,抚期命世,乃眷中土,聿来迦卫。奄有大千,遂荒三界。殷鉴四门,幽求六岁,亦既成德,妙尽无为。帝献方石,天开渌池,祥河辍水,宝树低枝。通庄九折,安步三危,川静波澄,龙翔云起。耆山广运,给园多士,金粟来仪,文殊戾止。应乾动寂,顺民终始;法本不然,今则无灭。象正虽阑,希夷未缺。」篇,“文殊”解释为:即文殊菩萨。与普贤常侍于佛之左右。戾止:戾,到。《诗经·周颂·振鹭》:“我客戾止,亦有斯容。”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碑文下-王简棲中的「二士共谈」篇,“文殊”解释为:梵语“文殊师利”的简称,意为妙德、妙吉祥。文殊与普贤二菩萨常侍于佛之左右。维摩:即维摩诘,释迦牟尼同时人,曾向佛弟子舍利弗、弥勒、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。丈室:一丈见方的房子,又称方丈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文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