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文章的解释

文章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一卷 原道训中的「是故至人之治也,掩其聪明,灭其文章;依道废智,与民同出于公。约其所守,寡其所求,去其诱慕,除其嗜欲,损其思虑。约其所守则察,寡其所求则得。夫任耳目以听视者,劳形而不明;以知虑为治者,若心而无功。是故圣人一度循轨,不变其宜,不易其常,放准循绳,曲因其当。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原指色彩花纹,这里指礼法制度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左传》中的「臧僖伯谏观鱼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花纹和色彩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上-班孟坚中的「或曰:“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”昔成康没而颂声寝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大汉初定,日不暇给。至于武宣之世,乃崇礼官,考文章,内设金马石渠之署,外兴乐府协律之事,以兴废继绝,润色鸿业。是以众庶悦豫,福应尤盛。白麟、赤雁、芝房、宝鼎之歌,荐于郊庙,神雀、五凤、甘露、黄龙之瑞,以为年纪。故言语侍从之臣,若司马相如、虞丘寿王、东方朔、枚皋、王褒、刘向之属,朝夕论思,日月献纳;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、太常孔臧、太中大夫董仲舒、宗正刘德、太子太傅萧望之等,时时间作。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,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,雍容揄扬,著于后嗣,抑亦《雅》《颂》之亚也。故孝成之世,论而录之,盖奏御者千有余篇。而后大汉之文章,炳焉与三代同风。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这里指礼乐法度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志中-张平子中的「收畴昔之逸豫兮,卷淫放之遐心。修初服之娑娑兮,长余佩之参参。文章奂以粲烂兮,美纷纭以从风。御六艺之珍驾兮,游道德之平林。结典籍而为罟兮,驱儒墨以为禽。玩阴阳之变化兮,咏雅颂之徽音。嘉曾氏之《归耕》兮,慕历阪之嵚崟。恭夙夜而不贰兮,固终始之所服。夕惕若厉以省愆兮,惧余身之未敕。苟中情之端直兮,莫吾知而不恧。默无为以凝志兮,与仁义乎逍遥。不出户而知天下兮,何必历远以劬劳?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指衣服美丽的花纹、纷呈的色彩。奂:焕,焕发。粲烂:即灿烂,鲜明的样子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董二袁刘传中的「河内太守王匡,遣泰山兵屯河阳津,将以图卓。卓遣疑兵,若将于平阴渡者;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,绕击其后。大破之津北,死者略尽。卓以山东豪杰并起,恐惧不宁。初平元年月,乃徙天子都长安。焚烧洛阳宫室,悉发掘陵墓,取宝物。卓至西京,为太师,号曰“尚父”;乘青盖金华(车爪)爪车,画两,时人号曰“竿摩车”。卓弟曼为左将军,封鄠侯;兄子璜为侍中、中军校尉,典兵;宗族内外,并列朝廷。公卿见卓,谒拜车下,卓不为礼;召呼台尚书以下,自诣卓府启事。筑郿坞,高与长安城埒,积谷为年储。云:“事成,雄据天下;不成,守此足以毕老。”尝至郿行坞,公卿以下,祖道于横门外。卓预施帐幔饮,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:于坐中先断其舌,或斩手足,或凿眼,或镬煮之;未死,偃转杯案间。会者皆战栗,亡失匕箸,而卓饮食自若。太史望气,言当有大臣戮死者。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,素不善卓。卓心怨之,因天有变,欲以塞咎。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,遂笞杀之。法令苛酷,爱憎淫刑;更相被诬,冤死者千数。百姓嗷嗷,道路以目。悉椎破铜人、钟虡。及坏铢钱,更铸为小钱;大分,无文章,肉好无轮廓,不磨鑢。于是货轻而物贵,谷斛至数万。自是后钱货不行。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文字和花纹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楚辞》九章-橘颂中的「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。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。曾枝剡棘,圆果抟兮。青黄杂糅,文章烂兮。精色内白,类可任兮。纷缊宜修,姱而不丑兮。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文采,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。烂:色彩鲜明灿烂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战国策》九章-橘颂中的「苏秦始将连横」篇,“文章”解释为指礼乐法度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委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