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文质的解释

文质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上-杨子幼中的「恽材朽行秽,文质无所厎,幸赖先人余业,得备宿卫。遭遇时变,以获爵位。终非其任,卒与祸会。足下哀其愚矇,赐书教督以所不及,殷勤甚厚。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,而猥随俗之毁誉也。言鄙陋之愚心,则若逆指而文过;默而自守,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。故敢略陈其愚,惟君子察焉。」篇,“文质”解释为文采与实质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厎:至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史论上-干令升中的「史臣曰:帝王之兴,必俟天命。苟有代谢,非人事也。文质异时,兴建不同。故古之有天下者,柏皇、栗陆以前,为而不有,应而不求,执大象也。鸿黄世及,以一民也。尧舜内禅,体文德也。汉魏外禅,顺大名也。汤武革命,应天人也。高光争伐,定功业也。各因其运而天下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!古者敬其事则命以始,今帝王受命而用其终。岂人事乎?其天意乎?」篇,“文质”解释为指古代帝王所禀受的两种不同德行,文即后文的“文德”,质即革命,秉文德之君不用干戈而成就帝业,秉质之君应天革命,或用干戈。换言之,秉质之君乃雄武之君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史论上-干令升中的「及周公遭变,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,致王业之艰难者,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。故自后稷之始基静民,十五王而文始平之,十六王而武始居之,十八王而康克安之。故其积基树本,经纬礼俗,节理人情,恤隐民事,如此之缠绵也。爰及上代,虽文质异时,功业不同,及其安民立政者,其揆一也。今晋之兴也,功烈于百王,事捷于三代,盖有为以为之矣。」篇,“文质”解释为见本卷《晋纪论晋武帝革命》注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论四-陆士衡中的「夫盛衰隆弊,理所固有,教之废兴,系乎其人,愿法期于必凉,明道有时而 。故世及之制,弊于强御,厚下之典,漏于末折,侵弱之舋,遘自三季,陵夷之祸,终于七雄。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,公旦目涉商人之戒,文质相济,损益有物。故五等之礼,不革于时,封畛之制,有隆焉尔者,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?固知百世非可悬御,善制不能无弊,而侵弱之辱,愈于殄祀,土崩之困,痛于陵夷也。是以经始权其多福,虑终取其少祸,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,郡县非致治之具也。故国忧赖其释位,主弱凭其翼戴。及承微积弊,王室遂卑,犹保名位,祚垂后嗣,皇统幽而不辍,神器否而必存者,岂非置势使之然与!」篇,“文质”解释为文采与质朴。李善注引《春秋元命苞》:“王者一质一文,据天地之道,天质而地文。”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楚辞》九章-怀沙中的「巧倕不斲兮,孰察其拨正。玄文处幽兮,矇瞍谓之不章。离娄微睇兮,瞽以为无明。变白以为黑兮,倒上以为下。凤皇在笯兮,鸡鹜翔舞。同糅玉石兮,一概而相量。夫惟党人之鄙固兮,羌不知余之所臧。任重载盛兮,陷滞而不济。怀瑾握瑜兮,穷不知所示。邑犬之群吠兮,吠所怪也。非俊疑杰兮,固庸态也。文质疏内兮,众不知余之异采。材朴委积兮,莫知余之所有。」篇,“文质”解释为外在和本质。文指外表。质指本质。疏:疏阔,阔略,没有太多繁文缛节。内(nè):木讷,不善言辞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文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