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五伯的解释

五伯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程郭董刘蒋刘传中的「太祖朝天子于洛阳,引昭并坐。问曰:“今孤来此,当施何计?”昭曰:“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,入朝天子,辅翼王室,此伯之功也。此下诸将,人殊意异,未必服从;今留匡弼,事势不便,惟有移驾幸许耳。然朝廷播越,新还旧京;远近跂望,冀朝获安:今复徙驾,不厌众心。夫行非常之事,乃有非常之功,愿将军算其多者。”太祖曰:“此孤本志也。杨奉近在梁耳,闻其兵精,得无为孤累乎?”昭曰:“奉少党援,将独委质。镇东、费亭之事,皆奉所定;又闻书命申束,足以见信。宜时遣使,厚遗答谢,以安其意,说:‘京都无粮,欲车驾暂幸鲁阳;鲁阳近许,转运稍易,可无悬乏之忧。’奉为人勇而寡虑,必不见疑;比使往来,足以定计:奉何能为累!”太祖曰:“善!”即遣使诣奉,徙大驾至许。奉由是失望,与韩暹等到定陵抄暴。太祖不应,密往攻其梁营,降诛即定。奉、暹失众,东降袁术。年,昭迁河南尹。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,杨长史薛洪、河内太守缪尚,城守,待绍救。太祖令昭单身入城,告喻洪、尚等,即日举众降。以昭为冀州牧。太祖令刘备拒袁术,昭曰:“备勇而志大;关羽、张飞,为之羽翼: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。”太祖曰:“吾已许之矣。”备到下邳,杀徐州刺史车胄,反。太祖自征备,徙昭为徐州牧。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,又徙昭为魏郡太守,从讨良。良死后,进围邺城。袁绍同族春卿,为魏郡太守,在城中;其父元长,在扬州,太祖遣人迎之。昭书与春卿曰:“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,仁者不忘君以徇私;志士不探乱以侥幸:智者不诡道以自危。足下大君,昔避内难,南游百越;非疏骨肉,乐彼吴会;智者深识,独或宜然。曹公愍其守志清恪,离群寡俦;故特遣使江东,或迎或送,今将至矣。就令足下处偏于之地,依德义之主;居有泰山之固,身为乔、松之偶:以义言之,犹宜背彼向此,舍民趋父也。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,鲁人嘉之,而不书爵;然则王所未命,爵尊不成,《春秋》之义也。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,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?荀不逞之与群,而厥父之不恤,不可以言孝;忘祖宗所居之本朝,安非正之奸职,难可以言忠;忠孝并替,难以言智。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;夫戚族人而疏所生,内所寓而外王室,怀邪禄而叛知己,远福祚而近危亡,弃明义而收大耻,不亦可惜邪!若能翻然易节,奉帝养父,委身曹公;忠孝不坠,荣名彰矣。宜深留计,早决良图。”邺既定,以昭为谏议大夫。后袁尚依乌丸蹋顿,太祖将征之。患军粮难致,凿平虏、泉州渠入海通运:昭所建也,太祖」篇,“五伯”解释为五伯(bà),即五霸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左传》中的「齐国佐不辱命」篇,“五伯”解释为一说指夏的昆吾,商的大彭、豕韦,周的齐桓公、晋文公。也有人认为是指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。伯,通“霸”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洵中的「管仲论」篇,“五伯”解释为即春秋五霸。文:指晋文公重耳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吴、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