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方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上-班孟坚中的「“于是睎秦岭,睋北阜,挟沣灞,据龙首。图皇基于亿载,度宏规而大起。肇自高而终平,世增饰以崇丽;历十二之延祚,故穷泰而极侈。建金城而万雉,呀周池而成渊。披三条之广路,立十二之通门。内则街衢洞达,闾阎且千;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。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;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。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于是既庶且富,娱乐无疆。都人士女,殊异乎五方。游士拟于公侯,列肆侈于姬姜。乡曲豪举,游侠之雄,节慕原尝,名亚春陵,连交合众,骋骛乎其中。若乃观其四郊,浮游近县,则南望杜霸,北眺五陵;名都对郭,邑居相承。英俊之域,绂冕所兴,冠盖如云,七相五公,与乎州郡之豪杰,五都之货殖,三选七迁,充奉陵邑。盖以强干弱枝,隆上都而观万国也。」篇,“五方”解释为: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。此指各处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纪行下-潘安仁中的「尔乃端策拂茵,弹冠振衣。徘徊酆镐,如渴如饥。心翘勤以仰止,不加敬而自祗。岂三圣之敢梦,窃十乱之或希。经始灵台,成之不日。惟酆及镐,仍京其室。庶人子来,神降之吉。积德延祚,莫二其一。永惟此邦,云谁之识。越可略闻,而难臻其极。子赢锄以借父,训秦法而著色。耕让畔以闲田,沾姬化而生棘。苏张喜而诈骋,虞芮愧而讼息。由此观之,土无常俗,而教有定式。上之迁下,均之埏埴。五方杂会,风流溷淆。惰农好利,不昏作劳。密迩猃狁,戎马生郊。而制者必割,实存操刀。人之升降,与政隆替。杖信则莫不用情,无欲则赏之不窃。虽智弗能理,明弗能察。信此心也,庶免夫戾。如其礼乐,以俟来哲。」篇,“五方”解释为:谓四方加中央。杂会:各地的人相杂会聚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鸟兽下-颜延年中的「骥不称力,马以龙名。岂不以国尚威容,军 迅而已。实有腾光吐图,畴德瑞圣之符焉。是以语崇其灵,世荣其至。我高祖之造宋也,五方率职,四隩入贡。秘宝盈于玉府,文驷列乎华厩。乃有乘舆赭白,特禀逸异之姿,妙简帝心,用锡圣皂。服御顺志,驰骤合度。齿历虽衰,而艺美不忒。袭养兼年,恩隐周渥。岁老气殚,毙于内栈。少尽其力,有恻上仁。乃诏陪侍,奉述中旨。末臣庸蔽,敢同献赋。其辞曰:」篇,“五方”解释为:五方之人,指中原及南蛮、北狄、东夷、西戎五方之人。率职:奉行职事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下-颜延年中的「有宋函夏,帝图弘远。高祖以圣武定鼎,规同造物;皇上以睿文承历,景属宸居。隆周之卜既永,宗汉之兆在焉。正体毓德于少阳,王宰宣哲于元辅。晷纬昭应,山渎效灵;五方杂遝,四隩来暨。选贤建戚,则宅之于茂典;施命发号,必酌之于故实。大予协乐,上庠肆教;章程明密,品式周备。国容眡令而动,军政象物而具。」篇,“五方”解释为:吕向注:“四方、中国也。”杂遝(tà):众多纷杂貌。谓人物殷众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下-任彦昇中的「太祖崩,遗诏以公为侍中、尚书令、镇国将军。永明元年,进号卫将军。二年,以本官领丹阳尹。六辅殊风,五方异俗。公不谋声训,而楚夏移情,故能使解剑拜仇,归田息讼。前郡尹温太真、刘真长,或功铭鼎彝,或德标素尚,臭味风云,千载无爽。亲加吊祭,表荐孤遗,远协神期,用彰世祀。时简穆公薨,以抚养之恩,特深恒慕,表求解职,有诏不许。」篇,“五方”解释为:谓四方及京都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五方之民,言语不通,嗜欲不同。”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