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获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孟子》告子章句-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中的「曹交问曰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,有诸?”孟子曰:“然。”“交闻文王十尺,汤九尺,今交九尺四寸以长,食粟而已,如何则可?” 曰:“奚有于是?亦为之而已矣。有人于此,力不能胜一匹雏,则为无力人矣;今曰举百钧,则为有力人矣。然则举乌获之任,是亦为乌获而已矣。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?弗为耳。徐行后长者谓之弟,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。夫徐行者,岂人所不能哉?所不为也。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子服尧之服,诵尧之言,行尧之行,是尧而已矣。子服桀之服,诵桀之言,行桀之行,是桀而已矣。” 曰:“交得见于邹君,可以假馆,愿留而受业于门。”曰:“夫道若大路然,岂难知哉?人病不求耳。子归而求之,有余师。”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上古的大力士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张平子中的「既定且宁,焉知倾陁?大驾幸乎平乐,张甲乙而袭翠被。攒珍宝之玩好,纷瑰丽以奓靡。临迥望谣之广场,程角觝之妙戏。乌获扛鼎,都卢寻橦。冲狭燕濯,胸突铦锋。跳丸剑之挥霍,走索上而相逢。华岳峨峨,冈峦参差;神木灵草,朱实离离。总会仙倡,戏豹舞罴;白虎鼓瑟,苍龙吹篪。女娥坐而长歌,声清畅而蜲蛇。洪涯立而指麾,被毛羽之襳襹。度曲未终,云起雪飞;初若飘飘,后遂霏霏。复陆重阁,转石成雷;礔 激而增响,磅礚象乎天威。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秦武王有力士乌获、孟说,皆至大官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司马长卿中的「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,故力称乌获,捷言庆忌,勇期贲、育。臣之愚暗,窃以为人诚有之,兽亦宜然。今陛下好凌岨险、射猛兽,卒然遇轶才之兽,骇不存之地,犯属车之清尘,舆不及还辕,人不暇施功,虽有乌获、逢蒙之伎,力不得用,枯木朽株尽为难矣。是胡、越起于毂下,而羌、夷接轸也,岂不殆哉?虽万全无患,然本非天子所宜近也。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秦武王的大力士,相传能力举千钧之鼎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设论-班孟坚中的「主人曰:“何为其然也!昔者咎繇谟虞,箕子访周,言通帝王,谋合神圣。殷说梦发于傅岩,周望兆动于渭滨,齐甯激声于康衢,汉良受书于邳垠,皆俟命而神交,匪词言之所信,故能建必然之策,展无穷之勋也。近者陆子优游,《新语》以兴;董生下帷,发藻儒林;刘向司籍,辨章旧闻;扬雄谭思,《法言》《太玄》。皆及时君之门闱,究先圣之壸奥。婆娑乎术艺之场,休息乎篇籍之囿,以全其质而发其文,用纳乎圣德,烈炳乎后人,斯非亚与!若乃伯夷抗行于首阳,柳惠降志于辱仕,颜潜乐于箪瓢,孔终篇于西狩,声盈塞于天渊,真吾徒之师表也。且吾闻之:一阴一阳,天地之方;乃文乃质,王道之纲;有同有异,圣哲之常。故曰:慎修所志,守尔天符,委命供己,味道之腴,神之听之,名其舍诸!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韫于荆石,隋侯之珠藏于蚌蛤乎?历世莫视,不知其将含景曜,吐英精,旷千载而流光也。应龙潜于潢污,鱼鼋媟之,不睹其能奋灵德,合风云,超忽荒,而躆昊苍也。故夫泥蟠而天飞者,应龙之神也;先贱而后贵者,和、隋之珍也;时暗而久章者,君子之真也。若乃牙、旷清耳于管弦,离娄眇目于毫分,逢蒙绝技于弧矢,般输榷巧于斧斤,良、乐轶能于相驭,乌获抗力于千钧,和、鹊发精于针石,研、桑心计于无垠。走亦不任厕技于彼列,故密尔自娱于斯文。”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壮士,力能举千钧。抗:举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战国策》设论-班孟坚中的「苏代谓燕昭王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古代的大力士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任苏杜郑仓传中的「时又大议考课之制,以考内外众官。恕以为:“用不尽其人,虽(才且)文具无益;所存非所务,所务非世要。”上疏曰:书称“明试以功”,“考黜陟”,诚帝王之盛制。使有能者当其官,有功者受其禄;譬犹乌获之举千钧,良、乐之选骥足也。虽历代而考绩之法不著,关圣而课试之文不垂。臣诚以为其法可粗依,其详难备举故也。语曰:“世有乱人而无乱法。”若使法可专任,则唐、虞可不须稷、契之佐,殷、周无贵伊、吕之辅矣。今奏考功者,陈周、汉之(法)云为,缀京房之本旨,可谓明考课之要矣。于以崇揖让之风,兴济济之治,臣以为未尽善也。其欲使州郡考士,必由科;皆有事效,然后察举;试辟公府,为亲民长吏;转以功次补郡守者,或就增秩赐爵:此最考课之急务也。臣以为便当显其身,用其言,使具为课州郡之法。法具施行,立必信之赏,施必行之罚。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,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。古之公,坐而论道;内职大臣,纳言补阙:无善不纪,无过不举。且天下至大,万机至众,诚非明所能遍照。故君为元首,臣作股肱;明其体,相须而成也。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,非木之支;帝王之业,非士之略。由是言之,焉有大臣守职辨课可以致雍熙者哉?且布衣之交,犹有务信誓而蹈水火,感知己而披肝胆,徇声名而立节义者;况于束带立朝,致位卿相,所务者非特匹夫之信,所感者非徒知己之惠,所徇者岂声名而已乎?诸蒙宠禄受重任者,不徒欲举明主于唐、虞之上而已,身亦欲厕稷、契之列。是以古人不患于念治之心不尽,患于自任之意不足,此诚人主使之然也。唐、虞之君,委任稷、契、夔、龙而责成功;及其罪也,殛鲧而放凶。今大臣亲奉明诏,给事目下。其有夙夜在公,恪勤特立,当官不挠贵势,执平不阿所私,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,自明主所察也;若尸禄以为高,拱默以为智,当官苟在于免负,立朝不忘于容身,洁行逊言以处朝廷者,亦明主所察也。诚使容身保位,无放退之辜;而尽节在公,抱见疑之势;公义不修,而私议成俗:虽仲尼为谋,犹不能尽才,又况于世俗之人乎?今之学者,师商、韩而尚法术,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。此最风俗之流弊,创业者之所致慎也。后,考课竟不行。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,秦武王曾任以大官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五《秦本纪》。钧:古代重量单位。一钧为三十斤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战国策》中的「范雎说秦王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秦武王的力士。 原文 »
〔8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司马相如中的「上书谏猎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战国时的大力士。 原文 »
〔9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洵中的「心术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。 原文 »
〔10〕出自《楚辞》九叹中的「思古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人名,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大力士。戚:亲近,亲密。骖乘:车右边的陪乘。 原文 »
〔11〕出自《格言联璧》悖凶类中的「病危乌获,虽童子制梃可挞;臭腐王嫱,惟狐狸钻穴相窥。」篇,“乌获”解释为:战国时秦国大力士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