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武陵的解释

武陵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「和洽字阳士,汝南西平人也。举孝廉,大将军辟;皆不就。袁绍在冀州,遣使迎汝南士大夫。洽独以“冀州土平民强,英杰所利,战之地;本初乘资,虽能强大,然雄豪方起:全未可必也。荆州刘表,无他远志,爱人乐士;土地险阻,山夷民弱:易依倚也”。遂与亲旧俱南从表;表以上客待之。洽曰:“所以不从本初,避争地也。昏世之主,不可黩近;久而阽危,必有谗慝间其中者。”遂南度武陵」篇,“武陵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先主传中的「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;又南征郡:武陵太守金旋、长沙太守韩玄、桂阳太守赵范、零陵太守刘度,皆降。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。琦病死,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,治公安。权稍畏之,进妹固好;先主至京见权,绸缪恩纪。权遣使云“欲共取蜀”,或以为“宜报听许,吴终不能越荆有蜀,蜀地可为己有”。荆州主簿殷观进曰:“若为吴先驱;进未能克蜀,退为吴所乘,即事去矣。今但可然赞其伐蜀;而自说新据诸郡,未可兴动: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。如此进退之计,可以收吴、蜀之利。”先主从之,权果辍计。迁观为别驾从事。年,益州牧刘璋,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,内怀恐惧。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:“曹公兵强,无敌于天下;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,谁能御之者乎?”璋曰:“吾固忧之而未有计。”松曰:“刘豫州,使君之宗室,而曹公之深仇也,善用兵;若使之讨鲁,鲁必破;鲁破,则益州强;曹公虽来,无能为也。”璋然之,遣法正将千人迎先主,前后赂遗以巨亿计。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。」篇,“武陵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。桂阳: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郴(chēn)州市。零陵: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吴主传中的「权以备已得益州,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。备不许,曰:“吾方图凉州;凉州定,乃尽以荆州与吴耳。”权曰:“此假而不返,而欲以虚辞引岁!”遂置南郡长吏。关羽尽逐之。权大怒,乃遣吕蒙督鲜于丹、徐忠、孙规等兵万,取长沙、零陵、桂阳郡;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,以御关羽;权住陆口,为诸军节度。蒙到,郡皆服,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。会备到公安,使关羽将万兵至益阳;权乃召蒙等,使还助肃。蒙使人诱普,普降,尽得郡将守;因引军还,与孙皎、潘璋并鲁肃兵并进,拒羽于益阳。未战,会曹公入汉中;备惧失益州,使使求和。权令诸葛瑾报,更寻盟好。遂分荆州:长沙、江夏、桂阳以东属权;南郡、零陵、武陵以西属备。备归,而曹公已还。权返自陆口,遂征合肥。合肥未下,撤军还,兵皆就路。权与凌统、甘宁等在津北,为魏将张辽所袭;统等以死捍权,权乘骏马越津桥,得去。」篇,“武陵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。以上是孙、刘两方在荆州的第一次武装冲突,冲突根源在于两方都想取得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权。赤壁之战后,荆州七郡除南阳还在曹操手中外,孙权取得南郡、江夏,刘备取得长沙、零陵、桂阳、武陵。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到南郡,形成独占五郡的局面。刘备取得益州,实力大增,对孙权构成侧翼的威胁,所以孙权立即抵制,出兵攻占南三郡。冲突以双方暂时妥协结束,刘备让出长沙、桂阳,孙权退还零陵,大体以湘水为界,各占三郡。但是冲突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,由此导致后来的袭杀关羽和夷陵大战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贺全吕周钟离传中的「赤乌年,从郎中补太子辅义都尉。迁南海太守。还为丞相长史。转司直。迁中书令。会建安、鄱阳、新都郡山民作乱,出牧为监军使者,讨平之。贼帅黄乱、常俱等,出其部伍,以充兵役。封秦亭侯,拜越骑校尉。永安年,蜀并于魏。武陵溪夷与蜀接界,时论惧其叛乱;乃以牧为平魏将军,领武陵太守,往之郡。魏遣汉葭县长郭纯,试守武陵太守,率涪陵民入(蜀)吴迁陵界;屯于赤沙,诱致诸夷邑君。或起应纯,又进攻酉阳县;郡中震惧。牧问朝吏曰:“西蜀倾覆,边境见侵,何以御之?”皆对曰:“今县山险,诸夷阻兵。不可以军惊扰,惊扰则诸夷盘结;宜以渐安,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劳。”牧曰:“不然!外境内侵,诳诱人民;当及其根柢未深而扑取之,此救火贵速之势也。”敕外趣严;掾、史沮议者,便行军法。抚夷将军高尚说牧曰:“昔潘太常督兵万,然后以讨溪夷耳。是时刘氏连和,诸夷率化;今既无往日之援,而郭纯已据迁陵;而明府以千兵深入,尚未见其利也。”牧曰:“非常之事,何得循旧!”即率所领,晨夜进道;缘山险行,垂千里。从塞上,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,及其支党凡千余级;纯等散,溪平。迁公安督,扬武将军,封都乡侯。徙濡须督。复以前将军,假节,领武陵太守。卒官。家无余财,士民思之。子祎嗣,代领兵。」篇,“武陵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。五溪:即雄溪、{溪、辰溪、酉溪、无溪。在今湖南西部,当时是武陵蛮族的聚居地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陶渊明中的「桃花源记」篇,“武陵”解释为郡名,治所在今湖南常德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夏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