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中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政事 第三中的「贺太傅作吴郡,初不出门。吴中诸强族轻之,乃题府门云:“会稽鸡,不能啼。”贺闻,故出行,至门反顾,索笔足之曰:“不可啼,杀吴儿。”于是至诸屯邸,检校诸顾、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,悉以事言上,罪者甚众。陆抗时为江陵都督,故下请孙皓,然后得释。」篇,“吴中”解释为:吴郡的政府机关在吴(即今苏州),也称吴中。强族:豪门大族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吴主传中的「黄龙元年春,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。夏月,夏口、武昌,并言黄龙、凤凰现。丙申,南郊即皇帝位。是日大赦,改年;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,母吴氏为武烈皇后,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;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;将吏皆进爵加赏。初,兴平中,吴中童谣曰:“黄金车,班兰耳;(闿)开昌门,出天子。”月,使校尉张刚、管笃,之辽东。月,蜀遣卫尉陈震,庆权践位。权乃参分天下:豫、青、徐、幽,属吴;兖、冀、并、凉,属蜀;其司州之土,以函谷关为界。造为盟曰:天降丧乱,皇纲失叙;逆臣乘衅,劫夺国柄:始于董卓,终于曹操;穷凶极恶,以覆海。至令州幅裂,普天无统;民神痛怨,靡所戾止。及操子丕,桀逆遗丑;荐作奸回,偷取天位。而叡幺麽,寻丕凶迹;阻兵盗土,未伏厥诛。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,苗干度而虞舜征焉。今日灭叡,擒其徒党;非汉与吴,将复谁任?夫讨恶翦暴,必声其罪;宜先分裂,夺其土地:使士民之心,各知所归。是以《春秋》晋侯伐卫,先分其田以畀宋人:斯其义也。且古建大事,必先盟誓;故《周礼》有司盟之官,《尚书》有告誓之文。汉之与吴,虽信由中;然分土裂境,宜有盟约。诸葛丞相,德威远著;翼戴本国,典戎在外;信感阴阳,诚动天地;重复结盟,广诚约誓:使东西士民,咸共闻知。故立坛杀牲,昭告神明;再歃加书,副之天府。天高听下,灵威棐谌;司慎、司盟,群神群祀:莫不临之。自今日汉、吴既盟之后,戮力心,同讨魏贼;救危恤患,分灾共庆;好恶齐之,无或携贰。若有害汉,则吴伐之;若有害吴,则汉伐之。各守分土,无相侵犯;传之后叶,克终若始。凡百之约,皆如载书。信言不艳,实居于好。有渝此盟,创祸先乱;违贰不协,慆慢天命;明神上帝,是讨是督;山川百神,是纠是殛:俾坠其师,无克祚国。于尔大神,其明鉴之!秋月,权迁都建业,因故府,不改馆;征上大将军陆逊,辅太子登,掌武昌留事。」篇,“吴中”解释为:吴县一带。在建安十六年(公元 211)之前,孙吴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吴主传中的「宁馨、阿堵」篇,“吴中”解释为:旧称吴县(今江苏苏州吴中、相城),也泛指春秋时吴国之地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归有光中的「沧浪亭记」篇,“吴中”解释为:旧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