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夏后的解释

夏后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孟子》公孙丑章句-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中的「“尺地,莫非其有也;一民,莫非其臣也;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,是以难也。齐人有言曰:‘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’今时则易然也:夏后、殷、周之盛,地未有过千里者也,而齐有其地矣;鸡鸣狗吠相闻,而达乎四境,而齐有其民矣。地不改辟矣,民不改聚矣,行仁政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代的君主;后,君主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二卷 俶真训中的「下栖迟至于昆吾、夏后之世,嗜欲连于物,聪明诱于外,而性命失其得。施及周室之衰,浇淳散朴,杂道以伪,俭德以行,而巧故萌生。周室衰而王道废,儒墨乃始列道而议,分徒而讼。于是博学以疑圣,华诬以胁众,弦歌鼓舞,缘饰诗书,以买名誉于天下。繁登降之礼,饰绂冕之服,聚众不足以极其变,积财不足以赡其费,于是万民乃始樠觟离跂,各欲行其知伪,以求凿枘于世,而错择名利。是故百姓曼衍于婬荒之陂,而失其大宗之本。夫世之所以丧性命,有衰渐以然,所由来者久矣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朝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江海-郭景纯中的「峨嵋为泉阳之揭,玉垒作东别之标。衡霍磊落以连镇,巫庐嵬崛而比峤。协灵通气, 薄相陶,流风蒸雷,腾虹扬霄。出信阳而长迈,淙大壑与沃焦。若乃巴东之峡,夏后疏凿。绝岸万丈,壁立赮驳。虎牙嵥竖以屹崒,荆门阙竦而磐礴。圆渊九回以悬腾,湓流雷呴而电激,骇浪暴 ,惊波飞薄。迅澓增浇,涌湍叠跃。砯岩鼓作,漰湱澩灂。 ? ,溃濩 漷。潏湟淴泱,? 瀹。漩澴荥 ,渨 瀑。溭淢浕涢,龙鳞结络。碧沙 ?而往来,巨石硉矹以前却。潜演之所汩淈,奔溜之所磢错。厓隒为之泐嵃,碕岭为之嵒崿。幽 积岨,礐硞?礭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禹。鲧的儿子。相传禹继鲧治水,采用疏导的办法,历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,水患悉平。疏凿:禹凿之通江水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下-王元长中的「臣闻出豫为象,钧天之乐张焉;时乘既位,御气之驾翔焉。是以得一奉宸,逍遥襄城之域;体元则大,怅望姑射之阿。然窅眇寂寥,其独适者已。至如夏后两龙,载驱璿台之上,穆满八骏,如舞瑶水之阴,亦有飨云,固不与万民共也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指夏启,禹之子,禹死后继王位,在位九年。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:“大乐之野,夏后启于此儛九代;乘两龙,云盖三层。”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符命-班孟坚中的「太极之元,两仪始分,烟烟煴煴,有沉而奥,有浮而清。沉浮交错,庶类混成。肇命民主,五德初始。同于草昧,玄混之中,逾绳越契,寂寥而亡诏者,系不得而缀也。厥有氏号,绍天阐绎,莫不开元于太昊皇初之首。上哉夐乎,其书犹得而修也。亚斯之代,通变神化,函光而未曜。若夫上稽乾则,降承龙翼,而炳诸典谟,以冠德卓绝者,莫崇乎陶唐。陶唐舍胤而禅有虞,有虞亦命夏后,稷、契熙载,越成汤、武,股肱既周,天乃归功元首,将授汉刘。俾其承三季之荒末,值亢龙之灾孽。县象暗而恒文乖,彝伦 而旧章缺,故先命玄圣,使缀学立制,宏亮洪业,表相祖宗,赞扬迪哲。备哉粲烂!真神明之式也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即夏后氏。古史称禹受舜禅,建夏王朝,也称夏后或夏氏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论四-刘孝标中的「或曰:明月之珠,不能无颣;夏后之璜,不能无考。故亭伯死于县长,相如卒于园令。才非不杰也,主非不明也,而碎结绿之鸿辉,残悬黎之夜色,抑尺之量有短哉?若然者,主父偃、公孙弘对策不升第,历说而不入,牧豕淄原,见弃州部,设令忽如过隙,溘死霜露,其为诟耻,岂崔、马之流乎?及至开东 ,列五鼎,电照风行,声驰海外,宁前愚而后智,先非而终是?将荣悴有定数,天命有至极?而谬生妍蚩,其蔽四也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后氏,夏代。璜(huáng):美玉。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「太祖征并州,留琰傅文帝于邺。世子仍出田猎,变易服乘,志在驱逐。琰书谏曰:“盖闻盘于游田,《书》之所戒;鲁隐观鱼,《春秋》讥之:此周、孔之格言,经之明义。殷鉴夏后,《诗》称不远;子卯不乐,《礼》以为忌:此又近者之得失,不可不深察也。袁族富强,公子宽放,盘游滋侈,义声不闻。哲人君子,俄有色斯之志;熊罴壮士,堕于吞噬之用。固所以拥徒百万,跨有河朔,无所容足也。今邦国殄瘁,惠康未洽;士女企踵,所思者德。况公亲御戎马,上下劳惨。世子宜遵大路,慎以行正,思经国之高略;内鉴近戒,外扬远节,深惟储副以身为宝。而猥袭虞旅之贱服,忽驰骛而陵险;志雉兔之小娱,忘社稷之为重: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。唯世子燔翳捐褶,以塞众望。不令老臣,获罪于天。”世子报曰:“昨奉嘉命,惠示雅(数)疏,欲使燔翳捐褶。翳已坏矣,褶亦去焉。后有此比,蒙复诲诸。”太祖为丞相,琰复为东、西曹掾属,征事。初授东曹时,教曰:“君有伯夷之风,史鱼之直;贪夫慕名而清,壮士尚称而厉:斯可以率时者已。故授东曹,往践厥职。”魏国初建,拜尚书。时未立太子,临淄侯植有才而爱。太祖狐疑,以函令密访于外。唯琰露板答曰:“盖闻《春秋》之义,立子以长;加官将仁孝聪明,宜承正统:琰以死守之!”植,琰之兄女婿也。太祖贵其公亮,喟然叹息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朝。《诗经·荡》有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”的句子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满田牵郭传中的「郭淮字伯济,太原阳曲人也。建安中举孝廉,除平原(府)郡丞。文帝为官将,召淮署为门下贼曹;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,从征汉中。太祖还,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,以淮为渊司马。渊与备战,淮时有疾不出。渊遇害,军中扰扰。淮收散卒,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,诸营乃定。其明日,备欲渡汉水来攻。诸将议“众寡不敌,备便乘胜”,欲依水为阵以拒之。淮曰:“此示弱而不足挫敌,非算也。不如远水为阵,引而致之,半济而后击,备可破也。”既阵,备疑不渡;淮遂坚守,示无还心。以状闻,太祖善之,假郃节,复以淮为司马。文帝即王位,赐爵关内侯,转为镇西长史。又行征羌护军,护左将军张郃、冠军将军杨秋,讨山贼郑甘、卢水叛胡,皆破平之;关中始定,民得安业。黄初元年,奉使贺文帝践阼;而道路得疾,故计远近为稽留。及群臣欢会,帝正色责之曰:“昔禹会诸侯于涂山,防风后至,便行大戮。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,何也?”淮对曰:“臣闻帝先教,导民以德;夏后政衰,始用刑辟。今臣遭唐、虞之世,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。”帝悦之,擢领雍州刺史,封射阳亭侯。年为真。安定羌大帅辟蹄反,讨破降之。每羌胡来降,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;男女多少,年岁长幼。及见,知其款曲,讯问周至;咸称“神明”。太和年,蜀相诸葛亮出祁山;遣将军马谡至街亭,高详屯列柳城。张郃击谡,淮攻详营;皆破之。又破陇西名羌唐蹄于枹罕,加建威将军。年,蜀出卤城。是时,陇右无谷,议欲关中大运;淮以威恩抚循羌胡,家使出谷,平其输调;军食用足。转扬武将军。青龙年,诸葛亮出斜谷,并田于兰坑。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。淮策亮必争北原,宜先据之;议者多谓不然。淮曰:“若亮跨渭登原,连兵北山;隔绝陇道,摇荡民、夷。此非国之利也。”宣王善之,淮遂屯北原。堑垒未成,蜀兵大至;淮逆击走之。后数日,亮盛兵西行,诸将皆谓欲攻西围;淮独以为“此现形于西,欲使官兵重应之,必攻阳遂耳”。其夜果攻阳遂;有备,不得上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代的君王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「男子无大小,皆黥面文身。自古以来,其使诣中国,皆自称“大夫”。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,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。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,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;后稍以为饰。诸国文身各异:或左或右,或大或小,尊卑有差。计其道里,当在会稽、东冶之东。其风俗不淫。男子皆露u ,以木绵招头。其衣横幅,但结束相连,略无缝。妇人被发屈u。作衣如单被,穿其中央,贯头衣之。种禾稻、纻麻。蚕桑、缉绩,出细纻、缣、绵。其地无牛、马、虎、豹、羊、鹊。兵用矛、楯、木弓。木弓短下长上,竹箭或铁镞,或骨镞。所有无与儋耳、朱崖同。倭地温暖。冬夏食生菜,皆徒跣。有屋室,父母兄弟卧息异处。以朱丹涂其身体,如中国用粉也。食饮用笾豆,手食。其死,有棺无椁,封土作冢。始死,停丧余日;当时不食肉,丧主哭泣,他人就歌舞饮酒。已葬,举家诣水中澡浴,以如练沐。其行来渡海诣中国,恒使人不梳头,不去虮虱,衣服垢污,不食肉,不近妇人;如丧人,名之为“持衰”。若行者吉善,共雇其生口、财物;若有疾病,遭暴害,便欲杀之,谓其持衰不谨。出真珠、青玉。其山有丹。其木有柟、杼、豫樟、楺枥、投橿、乌号、枫香;其竹篠簳、桃支。有姜、橘、椒、蘘荷,不知以为滋味。有猕猴、黑雉。其俗:举事行来,有所云为,辄灼骨而卜,以占吉凶;先告所卜,其辞如令龟法,视火坼占兆。其会同坐起,父子男女无别。人性嗜酒。见大人、所敬,但搏手以当跪拜。其人寿考,或百年,或年。其俗,国多女子大人皆妇,下户或妇。妇人不淫,不妒忌。不盗窃,少争讼。其犯法:轻者没其妻子,重者灭其门户。及宗族尊卑,各有差序,足相臣服。收租赋;有邸阁。国国有市,交易有无,使大倭监之。自女王国以北,特置大率,检察诸国;诸国畏惮之:常治伊都国,于国中有如刺史。王遣使诣京都、带方郡、诸韩国,及郡使倭国,皆临津搜露;传送文书赐遗之物诣女王,不得差错。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,逡巡入草。传辞说事,或蹲或跪,两手据地,为之恭敬。对应声曰“噫”,比如“然、诺”。」篇,“夏后”解释为夏代国王。少康:传说中的夏代国王。姒姓。曾攻杀寒促,夺回王位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二《夏本纪》注引《帝王世纪》。会(kuài)稽:城名。在今浙江绍兴市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西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