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三中的「辨《尔雅》」篇,“小学”解释为:专指文字训诂学。隋唐后小学再分为训诂学、文字学、音韵学三类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柳宗元中的「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」篇,“小学”解释为:泛指文字、音韵、训诂方面的学问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女孝经》柳宗元中的「大家曰:“夫为人母者,明其礼也。和之以恩爱,示之以严毅,动而合礼,言必有经。男子六岁教之数与方名,七岁男女不同席、不共食,八岁习之以小学,十岁从以师焉。出必告,反必面,所游必有常,所习必有业。居不主奥,[sup]〔室西南北隅,为尊处也。)坐不中席,行不中道,立不中门。不登高,不临深,不苟訾,不苟笑,不有私财。立必正方,耳不倾听,使男女有别,远嫌避疑,不同巾栉。女子七岁教之以四德,其母仪之道如此。皇甫士安叔母有言,曰:‘孟母(邹孟轲之母也)三徙,(三迁也,详见《列女传》中。)以教成人,买肉以教存信,居不卜邻,令汝鲁钝之甚。’《诗》云:‘教诲尔子,式榖似之。’”」篇,“小学”解释为: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。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,故名。隋唐以后为文字学、训诂学、音韵学之总称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崤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