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西河的解释

西河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上-杨子幼中的「西河魏土,文侯所兴,有段干木、田子方之遗风,禀然皆有节概,知去就之分。顷者足下离旧土,临安定。安定山谷之间,昆夷旧壤,子弟贪鄙,岂习俗之移人哉?于今乃睹子之志矣!方当盛汉之隆,愿勉旃。无多谈。」篇,“西河”解释为指战国时魏国的西河(今陕西合阳一带),与汉代西河同名异地,作者是以此讥讽孙会宗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夫以仲尼之才也,而器不周于鲁、卫;以仲尼之辩也,而言不行于定、哀;以仲尼之谦也,而见忌于子西;以仲尼之仁也,而取仇于桓魋;以仲尼之智也,而屈厄于陈、蔡;以仲尼之行也,而招毁于叔孙。夫道足以济天下,而不得贵于人;言足以经万世,而不见信于时;行足以应神明,而不能弥纶于俗。应聘七十国,而不一获其主。驱骤于蛮夏之域,屈辱于公卿之门,其不遇也如此。及其孙子思,希圣备体而未之至,封己养高,势动人主。其所游历诸侯,莫不结驷而造门;虽造门,犹有不得宾者焉。其徒子夏,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,退老于家,魏文侯师之,西河之人,肃然归德,比之于夫子,而莫敢间其言。故曰:治乱,运也;穷达,命也;贵贱,时也。而后之君子,区区于一主,叹息于一朝,屈原以沉湘,贾谊以之发愤,不亦过乎?」篇,“西河”解释为地区名。战国魏地,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孔子既没,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”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是时,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,马超遂与韩遂、杨秋、李堪、成宜等叛。遣曹仁讨之,超等屯潼关。公敕诸将:“关西兵精悍,坚壁勿与战!”秋月,公西征,与超等夹关而军。公急持之,而潜遣徐晃、朱灵等,夜渡蒲坂津,据河西为营。公自潼关北渡,未济,超赴船急战。校尉丁斐,因放牛马以饵贼。贼乱,取牛马。公乃得渡,循河为甬道而南。贼退,拒渭口。公乃多设疑兵,潜以舟载兵入渭,为浮桥;夜,分兵结营于渭南。贼夜攻营,伏兵击破之。超等屯渭南,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;公不许。月,进军渡渭。超等数挑战,又不许;固请割地,求送任子。公用贾诩计,伪许之。韩遂请与公相见;公与遂父同岁孝廉,又与遂同时侪辈,于是交马语移时。不及军事;但说京都旧故,拊手欢笑。既罢,超等问遂:“公何言?”遂曰:“无所言也。”超等疑之。他日,公又与遂书,多所点窜,如遂改定者,超等愈疑遂。公乃与克日会战,先以轻兵挑之。战良久,乃纵虎骑夹击;大破之,斩成宜、李堪等。遂、超等走凉州,杨秋奔安定,关中平。诸将或问公曰:“初,贼守潼关,渭北道缺;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,引日而后北渡:何也?”公曰:“贼守潼关,若吾入河东;贼必引守诸津,则西河未可渡。吾故盛兵向潼关,贼悉众南守,西河之备虚;故将得擅取西河。然后引军北渡,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,以有将之军也。连车树栅,为甬道而南。既为不可胜,且以示弱。渡渭为坚垒,虏至不出,所以骄之也。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;吾顺言许之,所以从其意,使自安而不为备。因蓄士卒之力,旦击之,所谓疾雷不及掩耳。兵之变化,固非道也。”始,贼每部到,公辄有喜色。贼破之后,诸将问其故。公答曰:“关中长远,若贼各依险阻;征之,不年不可定也。今皆来集,其众虽多,莫相归服,军无嫡主。举可灭,为功差易,吾是以喜。”冬月,军自长安北征杨秋,围安定;秋降,复其爵位,使留抚其民人。月,自安定还,留夏侯渊屯长安。」篇,“西河”解释为古代称我国西部地区南北流向的黄河河段为西河。这里指今陕西、山西两省交界上的河段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「年,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;粮少,不足与河北相支。欲因绍新破,以其间击讨刘表。彧曰:“今绍败,其众离心;宜乘其困,遂定之。而背兖、豫,远师江、汉;若绍收其余烬,承虚以出人后,则公事去矣。”太祖复次于河上,绍病死。太祖渡河,击绍子谭、尚。而高幹、郭援侵略河东,关右震动。钟繇帅马腾等,击破之,语在《繇传》。年,太祖录彧前后功,表封彧为万岁亭侯。年,太祖拔邺,领冀州牧。或说太祖:“宜复古,置州;则冀州所制者广大,天下服矣。”太祖将从之。彧言曰:“若是,则冀州当得河东、冯翊、扶风、西河、幽、并之地,所夺者众。前日公破袁尚,擒审配,海内震骇;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,守其兵众也。今使分属冀州,将皆动心。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,今闻此,以为必以次见夺。旦生变,虽有(善守)守善者,转相胁为非;则袁尚得宽其死,而袁谭怀贰,刘表遂保江、汉之间:天下未易图也。愿公急引兵,先定河北,然后修复旧京,南临荆州,责贡之不入;则天下咸知公意,人人自安;天下大定,乃议古制:此社稷长久之利也。”太祖遂寝州议。」篇,“西河”解释为郡名。治所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西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