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面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战国策》中的「张仪说秦王」篇,“西面”解释为:原作西南,据吴师道、金正炜等说改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战国策》中的「苏秦为赵合从,说楚威王」篇,“西面”解释为:原作南面,据《史记》及鲍本等改。章台:秦国建筑,在咸阳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仪礼》士冠礼中的「士冠礼。筮于庙门。主人玄冠、朝服、缁带、素[生僻字详见原文],即位于门东,西面。有司如主人服,即位于西方,东面,北上。筮与席、所卦者,具馔于西塾。布席于门中[生僻字详见原文]西、阈外,西面。筮人执策抽上[生僻字详见原文]兼执之,进受命于主人。宰自右少退,赞命。筮人许诺,右还即席坐,西面。卦者在左。卒筮,书卦,执以示主人。主人受视反之。筮人还,东面。旅占卒,进告吉。若不吉,则筮远日,如初仪。彻筮席,宗人告事毕。」篇,“西面”解释为:面朝西。下凡曰某面,皆谓面朝某方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仪礼》特牲馈食礼中的「主人出,立于户外,西面。祝东面告:“利成。”尸谡。祝前。主人降。祝反,及主人入,复位,命佐食彻尸俎。俎出于庙门。彻庶羞,设于西序下。」篇,“西面”解释为:面,原误作“南”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牺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