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城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明帝纪中的「太和元年春正月,郊祀武皇帝,以配天;宗祀文皇帝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分江夏南部,置江夏南部都尉。西平麹英反,杀临羌令、西都长。遣将军郝昭、鹿磐,讨斩之。月,辛未,帝耕于籍田。辛巳,立文昭皇后寝庙于邺。丁亥,朝日于东郊。夏月,乙亥,行铢钱。甲申,初营宗庙。秋月,己丑,夕月于西郊。冬月,丙寅,治兵于东郊。焉耆王遣子入侍。月,立皇后毛氏。赐天下男子爵,人级;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,赐谷。月,封后父毛嘉为列侯。新城太守孟达反,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北房县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,乘胜扬声欲向青、徐,朝廷将为之备。嘏议以为:“淮海非贼轻行之路,又昔孙权遣兵入海,漂浪沉溺,略无孑遗;恪岂敢倾根竭本,寄命洪流,以徼干没乎?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,乘海溯淮,示动青、徐;恪自并兵,来向淮南耳。”后恪果图新城,不克而归。嘏常论才性同异,钟会集而论之。嘉平末,赐爵关内侯。高贵乡公即尊位,进封武乡亭侯。正元年春,毌丘俭、文钦作乱。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,可遣太尉孚往;惟嘏及王肃劝之。景王遂行;以嘏守尚书仆射,俱东。俭、钦破败,嘏有谋焉。及景王薨,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,文王遂以辅政。语在《钟会传》。会由是有自矜色,嘏戒之曰:“子志大其量,而勋业难为也,可不慎哉!”嘏以功进封阳乡侯,增邑百户,并前千百户。是岁薨。时年。追赠太常,谥曰元侯。子祗嗣。咸熙中开建等,以嘏著勋前朝,改封祗泾原子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城名。即合肥新城。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。合肥旧城在今合肥市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满田牵郭传中的「时权岁有来计。青龙元年,宠上疏曰:“合肥城南临江湖,北远寿春;贼攻围之,得据水为势;官兵救之,当先破贼大辈,然后围乃得解。贼往甚易,而兵往救之甚难;宜移城内之兵,其西里,有奇险可依,更立城以固守。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,于计为便。”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:“既示天下以弱,且望贼烟火而坏城,此为未攻而自拔。至于此,劫略无限,必以淮北为守。”帝未许。宠重表曰:“孙子言: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,骄之以利,示之以慑。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。又曰:‘善动敌者形之。’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,此所谓形而诱之也。引贼远水,择利而动;举得于外,则福生于内矣。”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,诏遂报听。其年,权自出,欲围新城;以其远水,积日不敢下船。宠谓诸将曰:“权得吾移城,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。今大举来,欲要切之功;虽不敢至,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。”乃潜遣步骑千,伏肥城隐处以待之。权果上岸耀兵,宠伏军猝起击之;斩首数百,或有赴水死者。明年,权自将号万,至合肥新城。宠驰往赴,募壮士数人;折松为炬,灌以麻油;从上风放火,烧贼攻具,射杀权弟子孙泰。贼于是引退。年春,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。至月,宠以为“田向收熟,男女布野;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:可掩击也”。遣长史督()军循江东下,摧破诸屯,焚烧谷物而还。诏美之,因以所获尽为将士赏。景初年,以宠年老征还,迁为太尉。宠不治产业,家无余财。诏曰:“君典兵在外,专心忧公,有行父、祭遵之风。赐田项,谷百斛,钱万,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。”宠前后增邑,凡千百户;封子孙人亭侯。正始年薨,谥曰景侯。子伟嗣。伟以格度知名,官至卫尉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即合肥新城。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15 公里的鸡鸣山东麓。现今尚有城墙遗迹留存,由 10 余处土墩绵延连接而成,呈长方形,南北长约 330 米,东西宽约 210 米。相当厚实。合肥是魏、吴两军在淮南长期争夺的战略要地,满宠迁移城址后,曹军在这里便有了坚固的据点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徐胡二王传中的「青龙年诏:“欲得有才智文章,谋虑渊深,料远若近,视昧而察,筹不虚运,策弗徒发;端小心,清修密静,乾乾不懈,志尚在公者:无限年齿,勿拘贵贱,卿校以上各举人”。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。正始中,转在徐州,封武观亭侯。迁征南将军,假节,都督荆、豫诸军事。昶以为:“国有常众,战无常胜;地有常险,守无常势。今屯宛,去襄阳百余里,诸军散屯,船在宣池,有急不足相赴。”乃表徙治新野,习水军于州,广农垦殖,仓谷盈积。嘉平初,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,乃奏博问大臣得失。昶陈治略事:“其,欲崇道笃学,抑绝浮华;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。其,欲用考试,考试犹准绳也;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,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。其,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;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。其,欲约官实禄,励以廉耻;不使与百姓争利。其,欲绝侈靡,务崇节俭;令衣服有章,上下有叙,储谷蓄帛,反民于朴。”诏书褒赞。因使撰百官考课事,昶以为:“唐、虞虽有黜陟之文,而考课之法不垂。周制冢宰之职,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,又无校比之制。由此言之,圣主明于任贤:略举黜陟之体,以委达官之长;而总其统纪,故能否可得而知也。”其大指如此。年,昶奏:“孙权流放良臣,嫡庶分争;可乘衅而制吴、蜀。白帝、夷陵之间,黔、巫、秭归、房陵皆在江北;民、夷与新城郡接:可袭取也。”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、秭归、房陵,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;昶诣江陵,两岸引竹f为桥,渡水击之。贼奔南岸,凿道并来攻。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,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,追斩数百级。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,乃先遣军案大道发还,使贼望见以喜之;以所获铠马甲首,驰环城以怒之;设伏兵以待之。绩果追军;与战,克之,绩遁走,斩其将钟离茂、许旻,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,振旅而还。王基、州泰皆有功。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,仪同司,进封京陵侯。毌丘俭、文钦作乱,引兵拒俭、钦有功,封子亭侯、关内侯,进位骠骑将军。诸葛诞反,昶据夹石以逼江陵,持施绩、全熙,使不得东。诞既诛,诏曰:“昔孙膑佐赵,直凑大梁。西兵骤进,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。”增邑千户,并前千百户。迁司空,持节、都督如故。甘露年薨。谥曰穆侯。子浑嗣,咸熙中为越骑校尉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北房县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「刘封者,本罗侯寇氏之子,长沙刘氏之甥也。先主至荆州,以未有继嗣,养封为子。及先主入蜀,自葭萌还攻刘璋;时封年余,有武艺,气力过人,将兵俱与诸葛亮、张飞等溯流西上,所在战克。益州既定,以封为副军中郎将。初,刘璋遣扶风孟达,副法正,各将兵千人,使迎先主;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,留屯江陵。蜀平后,以达为宜都太守。建安年,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,房陵太守蒯祺为达所害。达将进攻上庸,先主阴恐达难独任;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,与达会上庸。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,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。先主加耽征北将军,领上庸太守,员乡侯如故。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、西城太守。迁封为副军将军。自关羽围樊城、襄阳,连呼封、达,令发兵自助。封、达辞以山郡初附,未可动摇,不承羽命。会羽覆败,先主恨之;又封与达忿争不和,封寻夺达鼓吹。达既惧罪,又忿恚封,遂表辞先主,率所领降魏。魏文帝善达之姿(才容)容才观,以为散骑常侍、建武将军,封平阳亭侯;合房陵、上庸、西城郡立以为新城郡,以达领新城太守。遣征南将军夏侯尚、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。达与封书曰:古人有言:“疏不间亲,新不加旧。”此谓上明下直,谗慝不行也。若乃权君谲主,贤父慈亲,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,孝子抱仁以陷难;种、商、白起、孝己、伯奇,皆其类也。其所以然,非骨肉好离,亲亲乐患也:或有恩移爱易,亦有谗间其间;虽忠臣不能移之于君,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。势利所加,改亲为仇;况非亲亲乎?故申生、卫伋、御寇、楚建禀受形之气,当嗣立之正,而犹如此。今足下与汉中王,道路之人耳!亲非骨血而据势权,义非君臣而处上位;征则有偏任之威,居则有副军之号:远近所闻也。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,有识之人相为寒心。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,必为太伯;卫伋听其弟之谋,无彰父之讥也。且小白出奔,入而为霸;重耳逾垣,卒以克复。自古有之,非独今也。夫智贵免祸,明尚夙达。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,疑生于外矣;虑定则心固,疑生则心惧;乱祸之兴作,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。私怨人情,不能不现,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。然则疑成怨闻,其发若践机耳。今足下在远,尚可假息时;若大军遂进,足下失据而还,窃相为危之!昔微子去殷,智果别族;违难背祸,犹皆如斯。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,非礼也;知祸将至而留之,非智也;见正不从而疑之,非义也。自号为丈夫,为此者,何所贵乎!以足下之才,弃身来东,继嗣罗侯,不为背亲也;北面事君,以正纲纪,不为弃旧也;怒不致乱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郡名。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三嗣主传中的「年春正月丙寅,立皇后全氏,大赦。庚午,王昶等皆退。月,军还自东兴,大行封赏。月,恪率军伐魏。夏月,围新城。大疫,兵卒死者太半。秋月,恪引军还。冬月,大飨。武卫将军孙峻,伏兵杀恪于殿堂。大赦。以峻为丞相,封富春侯。月,有大鸟,现于春申。明年改元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城名。即合肥新城。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中的「魏遣曹真、夏侯尚、张郃等,攻江陵;魏文帝自住宛,为其势援,连屯围城。权遣将军孙盛,督万人备州上,立围坞,为然外救。郃渡兵攻盛,盛不能拒,即时却退。郃据州上围守,然中外断绝。权遣潘璋、杨粲等解围,而围不解。时然城中兵多肿病,堪战者才千人。真等起土山,凿地道,立楼橹临城,弓矢雨注。将士皆失色,然晏如而无恐意;方厉吏士,伺间隙攻破两屯。魏攻围然凡月日,未退。江陵令姚泰,领兵备城北门,见外兵盛,城中人少,谷食欲尽;因与敌交通,谋为内应。垂发,事觉,然治戮泰。尚等不能克,乃撤攻,退还。由是然名震于敌国,改封当阳侯。()年,权自率众攻石阳;及至旋师,潘璋断后。夜出错乱,敌追击璋,璋不能禁。然即还住,拒敌,使前船得引极远,徐乃后发。黄龙元年,拜车骑将军,右护军,领兖州牧。顷之,以兖州在蜀分,解牧职。嘉禾年,权与蜀克期大举;权自向新城,然与全琮各受斧钺,为左、右督。会吏士疾病,故未攻而退。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地名,即合肥新城。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。尚有遗址留存。 原文 »
〔8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战国策》中的「司马错论伐蜀」篇,“新城”解释为:在今河南伊川西南。宜阳:今河南宜阳。 原文 »